评陈青枫老师《杠杆尺的平衡》 陈婷婷整理
(2009-06-09 18:45:03)
标签:
杠杆尺的平衡龙湾研修班陈婷婷杂谈 |
分类: 研修足迹 |
参与本小组评课的老师:郑黄柳、黄小玲、叶建芳、余琴慧、吴冬梅(龙湾研修班)、陈婷婷(陶山镇小)
今天非常荣幸。感谢上午第二节作课《杠杆尺的平衡》的陈青枫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课,同时感谢本次活动给了我这样一个代表发言的机会。接下来,我仅代表我们小组,说说我们对陈老师本节课的一些看法。
从今天的课堂中,可以看出陈老师的细致的、精心设计,整个课堂是严谨、紧凑,学生对杠杆尺的认识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度上升。
接着,我们组点几个陈老师这课的亮点:
1、教学活动丰富,挑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左边、右边相对应的格子数挂相同的钩码发现杠杆尺平衡的第一个简单规律,到挑战第一关、挑战第二关,活动的难度在增加,学生收集的数据多样,学生的思维也跟着在前进。老师以挑战关卡为载体,使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对杠杆尺平衡的规律的研究也在步步深入。
2、注重探究过程、注重科学方法、注重验证的重要性
陈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在实验中数据的收集,同时要求学生将杠杆尺平衡条件下的直观现象转化为记录单上的数据的,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同时,陈老师对记录单的设计也非常用心,将研究任务和一些温馨提示(对学生的指导和提示)从老师课堂提醒的语言表达转移变成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一边实验并能一边得到适宜的提醒。在收集到学生的数据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统计的数据中寻找一般规律,并对所发现的规律进行验证,验证时先推测可行的数据,使其经得起数据的推敲,验证普遍的规律。
陈老师在第一关后对研究方法进行回顾总结:实验---记录---分析---发现----验证。使之能马上应用到下一 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都是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方法是指引学生进行探究的一个指明灯,更让陈老师对本节课杠杆尺的研究从教师的耐心“扶”到放心的“放”,学生同样精彩地成功发现杠杆尺平衡的令一个重要规律,这规律是学生完全自主研究发现的,我相信这都使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更加浓郁,对进行科学探究更加有自信。
3、后续活动落到实处
我们都说科学探究不是以上课铃声为开始,也不是以下课铃声为终止的。学生对科学的研究不仅是在课堂内,更应该延伸要课外。而我们平时的课堂中老师只是将后续活动(课外延伸)做为一种形式的作业布置,但实际呢?有多少学生能真正做到课外的探究。今天,陈老师有双方面的准备,既有课后研究任务的准备,又有材料的准备,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实际地进行后续活动。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同时,我们组对陈老师的《杠杆尺的平衡》这节课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1、这一节课是科学与数学横向联系的课,能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去发现杠杆尺平衡的规律,但由于过于注重数学规律的发现,反而感觉科学味淡化了。
2、陈老师的教学语言还需要修炼得准确些。如:对杠杆尺平衡的概念,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是这样写的:杠杆尺上什么都不挂,它是平平的,像这样的状态叫平衡。首先它是有语病的,到底“这样的状态”到底指向“杠杆尺上什么都不挂”,还是“平平的状态”,而我们实际中物体达到静止的状态应该才算达到平衡,在杠杆尺倾倒向一边的过程中是不平衡的,当达到静止的时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平衡。还有教学语言要表达准切,不应太过平实、直白。当在杠杆尺的左边第三格挂了一个钩码,杠杆不平衡的时候,老师说:哪位同学到前面来把杠杆尺弄平衡?是否应该表述为:哪位同学到前面来使杠杆尺重新达到平衡?
3、对科学验证环节,陈老师似乎指导得还不够明确。虽然老师要求学生先写数据,再根据数据挂杠杆尺,验证杠杆能否达到平衡,但实际操作中,很多小组都是一边写一边挂,还处在探究的过程,而不是进行验证。而且边写边操作的过程中,整个课堂有点混乱、杂乱。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给学生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选择、填数据,同时教师把已经研究过的数据展现,要求学生选择没有研究过的进行验证。在认真选择好全部的是数据后,才可以开始验证实验,能够达到平衡的要用打“√”做好标志。这样的方式不仅是学生对科学规律的验证,同时也是对自己选择数据的验证。
以上是我们组讨论提出的对《杠杆尺的平衡》这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