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传中诗集《记忆如潮》序
(2015-11-15 18:10:01)
标签:
中诗网诗集出版诗歌万里行诗歌评论 |
分类: 评论随笔 |
脚手架上的歌
——孟传中诗集《记忆如潮》序
周占林
这是我主编孟传中的第二本诗集了。编他的第一本诗集《不变的印记》还是在2009年的炎夏,六年多的时间一晃而过,不知道这六年多孟传中转战了多少个工地,盖了多少间楼房,但当他工整的手写诗稿放到我的桌面上时,我的脑海里便立即充满了几个关键词:图纸,脚手架、砼、砖、安全帽、诗歌。同时有两幅画面在脑海中不停转换:一幅是带着一群满身汗水、泥水、手拿瓦刀的民工奋战于工地上的工程师孟传中,一个是朴素、洁净、手拿钢笔的诗人孟传中。每一幅画面都会带给我同样的沉思,当下的诗歌创作虽然表面看起来有些轰轰烈烈,实质上许多诗歌作者的生存面临着诸多难题,写作难、生活难、发表难、出书难。写作之难在于生活的浮躁带给心灵上的压力;生活难在于现实中充满了难以预估却必须要你应对的不确定性,作为精神食粮的写作也要占用了谋生的时间;发表难在于某些刊物形成了一定的小圈子;出书难在于当下出版行业的政策和新媒体的冲击。而基于种种情况,一个奔波在建筑工地的诗人,顶着生活压力,怀着对创作中出现的种种困惑,仍然用手中的笔或讴歌、或记录、或鞭挞,用他的一行行诗来记录他丰富的人生,这也许就是这本诗集作者要命名为《记忆如潮》的初衷。孟传中,无论你能不能成为一个大诗人、名诗人,我都从内心里敬佩你!
“驾驭楼房的民工兄弟/迷离的眼神中有坚定/天空浮云遮不住/冲破阻挡的信念/心境像惠特尼峰一样直上云霄/也像洞庭湖一样包容/被钢筋混凝土层层紧裹的身体/穿过茫茫的时间隧道/我们像候鸟一样”(《城乡之间》)。他们驾驭的是楼房,住楼房的可能在草原上驾驭着那些供人们欣赏的马,而这群民工兄弟,却是这个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笔下的“民工”比我印象中的“农民工”范围更广了许多,也许在他的麾下,就有不少从大学里走出来却又回到生活原点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不屈不挠,眼神有些迷离却有坚定,这种候鸟精神就是中国精神,他们的光辉冲破钢筋混凝土层层包围,闪耀在神州大地的上空。“东方泛着鱼肚白/塔吊臂挥舞着曙光/星星闪着/荧光灯拽下的月亮/乡愁把我们的思绪/拧成体内的钟摆 雁阵飞过淡白的云层/像两颗叠加的心/托起现实与虚拟的灵魂”(《乡愁》)。孟传中的乡愁沉甸甸的,像秋天成熟的稻谷,压弯了他们的腰,读来让人心酸。生活的苦涩滋味就是乡愁的一部分。在城市工地中穿梭的民工只能把思念“拧成体内的钟摆”,无奈而又坚守着他们的使命。他们是黎明的使者,在脚手架上早晨摘下月亮、傍晚送走太阳。
在乡愁中,诗人的思维辗转在工地和故乡。他的诗歌有着钢筋水泥般的质朴,读来每每会触动你的灵魂,让阅读者体会到他们的人生是多么无奈与无助。虽然《工地的日子》里“建楼的人什么也没有带去/连梦幻也留在了建造的楼房里/一场大雪 可以覆盖所有的踪迹”,从中我们也在大雪的覆盖下发现他们对自己劳动成果发自内心的愉悦,领略到民工天真、纯朴、善良的美好人性。孟传中的诗歌,就像他的工作一样,有工程图般的精准,有粗糙的原始冲动,也有诗意浓浓的华章,正是这种粗糙和华丽才构成了他独特的诗意。“太阳像辣椒一样红亮/光圈像一只只轮子 在我们身上辗转/面对惊天动地轰鸣的喧嚣色彩/我们向着楼层发出疲惫的号子声//满目皆火 工地上燃烧的七月/汗珠在流淌中击碎了过于明确的东西/诸如必然的遭遇 不死的陈词滥调/将廉价的辛劳 引向一生的慈航”(《高温下的民工》)。太阳和辣椒,也许只有他们才有这一样的红亮,骨子里的辛辣,满目皆火,七月的工地在燃烧,民工的汗珠在流淌,而不死的陈词滥调也必将被他们击碎。这一幅幅民工的人物画像,就像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一样耸立在我的眼前。这个时代,他们是伟大的代名词,他们是城市缔造者的形象大使。而诗人孟传中,就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参与者和记录者。
编完这本《记忆如潮》,忘不了《民工的春夜》,忘不了《冬季的工地》,也忘不了诗人对于爱情、亲情、乡愁的真切向往,对民工兄弟们的挚爱与歌唱,更感受到诗人在思念与思想之后的展望。每一行诗,都像流淌在楼层初建时的混凝土,他们的质朴才保证了一幢楼房如今的美丽,他们的自然才体现出每一个小区的和谐。在《记忆如潮》的日子里,我不会忘却站在脚手架上热爱和歌唱生活的诗人——孟传中,也无论他的歌声是粗旷浑厚或婉转低沉,抑或有些稚嫩,他都是这个时代的优秀歌手。祝福他,也祝福所有战斗在建筑第一线的那些民工兄弟,在乡愁的歌声中,梦想成真!
是为序。
2015年11月14日于听风阁
(周占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诗网主编、中诗作家文库主编、“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诗歌地理》杂志主编、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院副院长。出版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