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诗歌评论诗集序中国诗歌中诗网周占林诗评文化 |
分类: 评论随笔 |
有一种疼痛叫心疼
——金锦云诗集《一朵微笑》序
周占林
一个有雨的傍晚,在我正为某件事情烦闷之时,突然接到徐鼎一兄的电话,说要推荐一本诗集给我,并打算在中诗作家文库第十六卷出版。那时,春天已渐渐远去,夏天的热烈正漫入心扉。因为心情不舒畅,也没有太在意,只是随口让他把作者的文稿发到我的邮箱。在我沉思之时,手机上的提示音告诉我有新的邮件抵达。打开电脑,漫无目的地打开几个必需浏览的网页随意看了一眼,然后进入工作邮箱,便看到了鼎一兄发给我的金锦云诗集:《一朵微笑》,习惯性地下载,然后打开。《一朵微笑》?不错,有诗意,但不知道诗人的诗歌究竟怎样。打开文档,第一辑的名称就像一粒子弹,突然击中了我那并不脆弱的心脏。“心痛的村庄”,其中的“村庄”是深入我骨髓的词语,一个能让诗人心痛的村庄该是怎样的一个村庄?我慢慢地沿着诗人的文字小径走进诗人的村庄。
“这块与我有关的土地/我渴望去看一看/一个人独自/凭吊那儿盈盈逝去的忧伤/可以摘一束野菊/可以掬一捧山泉/可以和迎面而来似曾相识的人/再喝一碗米酒/可以把心底的泪/安放在无人注意的路旁”(《这块与你有关的土地》)。这是一块与你有关、与我有关、与他有关的土地,诗人渴望去看一看,我也渴望去看一看。在当下,是一个多元膨胀、狂乱消费的时代,被世俗所诱惑的人在堕落中寻找畸形的快感。而诗人金锦云能够坚持诗歌的信仰,在清新的村庄中心静如水,让一种炽情在键盘上迸飞,让自己的精神家园独立于喧嚣而物化的现实之外。这种情之可贵,一下子让我把一天的烦闷团成一团掷之窗外,心,也慢慢地静了下来,和诗人一起成为一朵飘飞的云,守望着一个让我们一起心痛的这个村庄。“村庄木然/与秋天相约于黄昏的火堂/一碗红薯酒/一个老乡/想起一个水汪汪的女人/这是一个心痛的村庄/在百年的春秋里/寻找草丛中/逝去的一声轻唱/愈行愈远……/唯有石鼓/石人,石马/日经月年……”(《心痛的村庄》)。为什么这个村庄会让诗人心痛?是因为村庄的木然吗?火堂、红薯酒、老乡、女人构成了这个村庄难忘的历史,也构成了诗中纷飞的意象。这是一种坚守在故乡的心灵写作,也是一个瑶族诗人始终保持着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寻找不再是一个过程,而是诗人对生命追求过程中的一种重生。石鼓、石人、石马不但被历史忽视,并且被当年创造他们的后辈所遗忘,但他们的生命却被诗人所关注,以疼痛之心善待他们。这是源于诗人对这个世界的爱,用一种博大的爱对生命中的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自然的清静,也只有耐得住寂寞的诗人才能如此。能从“瑶家的衣裳/晒在瑶山的天空上/碧海蓝天就成了它的色彩/天大地大/随风而起/衣服里就漂有了太阳的香气/不必埋头/也能嗅出”(《瑶家的衣裳》)深藏在记忆深处的味道,这种味道,是诗人对艺术本源和诗歌本质的追寻。摊在瑶山的河面上的不再是一件普通的瑶家衣裳,是诗人晾晒的纯真诗心。
当下的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是贪官落马的新闻,也许是媒体为了追求读者的眼球过多地关注这些黑暗,也许是这个社会真正病了。在世俗的眼中,《村支部书记》也许不算一个官,但在一个小小的村落,却也是一个皇帝级别的待遇,媒体上偶尔露面的那些还不算“芝麻官”的官,也尽是些侵占村民财产、欺男霸女等等丑恶现象。而金锦云的目光独特,用感恩的心,抵达一种亲情回忆的内核。“阿婆的小脚/在这个深夜/惊醒他的门/村子里的桂树飘香/他就没有再睡一个整觉/愈来愈圆的月/揪的他一阵一阵的疼/披衣起床/他的温暖包围起阿婆的孤单/失眠的语言颠来倒去/重复一个十年前的故事”。一双小脚,在小村的夜晚惊醒的不但有村支部书记的门,也有我们内心深处被尘土蒙蔽的真诚和高尚。十年的故事在重复,而什么时候我们能够让语言不再失眠?这种《忧愁》,是刮骨的疼痛,“忧愁,站在午后/抚摸着我的肩头/明知兰香 已经走远/柳条抛甩出/悲伤的水袖/一位京剧爱好者/用断肠般的长腔/诉说千里之外/一条彩虹/泪滴声声/浸润成漫天云霞”。在似花似雾的琴音里,真诚和自然在诗人血管中流淌。金锦云作为一个汉语诗人,他的骨子里有着瑶族文化的刻痕,那种少数民族文化性、精神性、命运性,时时刻刻都在和他相伴。这也同诗人的爱一样,“爱是/个人财产/不继承”。
金锦云的有些作品,主题和内容的幻想色彩很浓厚,在诗人的不经意间,引起我们灵魂的遐思。“夜与白昼并无不同/只是街上少了一些人/而窗口多了好多灯/等窗口的灯渐渐没了/黎明又将来临/那些窗子里幸福或是不幸的事/吵或是不吵的生活/都迎面有了新的一天/而昨天发生的一切/无法挽留/像门前庭院里那株白色的玉兰/绽开了就不会再闭合/落了一地的玉兰雨”(《夜》)。诗歌的丰富性,让诗人的诗歌一下子厚重起来,充分显示出诗人深厚的诗艺与语言功力。“草原空旷的感觉/找不到/生动的任何痕迹/风云涌现/忽忽然下起一顿暴雨/又一通骄阳/一只手从山腰里横亘过来/历史调转头/审视身后的一些现象/沉默着思索/隐隐地嗅出泥土里血腥的一些意思/竟有点意味深长/天空的眼睛忧郁无比/闪烁其辞/杂乱无章的心境倏然狂暴/是谁摘走了天山的雪莲/掠走了雪山的精神?”(《狼突》),这种空旷,是诗人独特的诗性追求,这种意味,是诗人创造性的探索。在纷繁莫名的诗歌现象叠现中,面对如今难以乐观的生态环境,作者没有沉沦,也没有随波逐流,他的心灵独语,让他成为了一个《思想者》,“思想在隧道的边缘匍匐前行/穿过湿漉漉的岁月/思想者用一种弯曲的形式/表达内涵”。只有触动读者灵魂深处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诗歌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掩卷深思,我知道诗人为什么有了那种“心痛”,也只有不会忘记心疼的诗人,才能在人生的繁华中,用含蓄内敛的语言,营造出自己心灵皇冠上的明珠,在命运的征途中,洒脱洋溢而又不失对生活及人生痛楚的感受和思考。
是为序。
2013年8月24日于京北山野居
(周占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诗网主编、《中诗作家文库》主编、“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院副院长。出版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