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里寻找江南的诗意
(2011-03-13 10:22:17)
标签:
诗歌评论序周占林林岳芳文化 |
分类: 评论随笔 |
在文字里寻找江南的诗意
——林岳芳散文集《听,雪落的声音》序
2009年的某一天,我在中国诗歌网论坛发现一个注册为“凝泪成珠”的用户,在好奇心驱使下,便浏览了一下她的帖子。在我们这个每天有上千个诗人发帖交流的论坛,每个注册用户就像沧海一粟或夜晚天空的一颗星星,默默无闻的多,成为恒星的则少。但通过凝泪成珠的文字,我还是记住了一个作者的名字:林岳芳。
从她的个人简介中,我得知她来自杭州湾畔,上海郊区。凝泪成珠这个热爱家乡、热爱文学的江南女子,怀着对故土的热爱与深情,写出了许多别具风格的作品。尤其是在她加入中国诗歌学会之后,她的诗歌、散文、杂文作品在论坛上的发帖数量也急剧上升。她作品中的许多文字就像熠熠生辉的珠玑,充盈着江南特有的玲珑剔透之气质,更充分展示了一个江南女子的委婉与多情。自然而然地,她的作品也渐渐引起了我更多的关注。
去年年底之前,林岳芳给我发来邮件,说她的散文集《听,雪落的声音》还没有找到写序言的人,问我是否可以为她的散文集写个序。说句实话,写序对我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远没有写诗充满激情。由于日常的工作相当忙碌,连自己的博客想写点文字都没有精力,更遑说写这类评论文章。但无论原因多少,因她在中国诗歌网论坛的优秀表现,最终还是让我答应了她,愿意为这个素未谋面的作者新书写序。
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对于每位作者的作品,我曾经仓促地看过一遍,但也只是走马观花而已。撰写序言,首先要熟悉作者所写的内容,也要体会到作者创作之外的心灵感悟。序言,是本书精华的总体概括,是引领读者走进作者文字最直接的载体。序言在很多时候,相当于一篇文学评论,如若没有仔细读过全部文章,不能让自己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写出来的评论文章难免不深刻,甚至有失偏颇。为了给杭州湾畔的这位作者撰写序言,我便利用春节休假期间,认真地把这本散文集浏览了一遍。
通过文字的桥梁,我顺着作者的思路,走进了这位性格恬静、思维敏捷的江南女诗人的内心世界。不可否认,这是一个聪慧而善良的江南女子,她的散文很有韵味,不生涩,不牵强。读她的散文,犹如与她面对面地聊天,那些朴实的句子带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让读者愿意静下心来,逐字逐句细细品读。她的文章给我的感觉,几乎每一篇都是心情的自然流露。那些娓娓的叙述,一改她诗歌创作的跳跃和朦胧,而是清晰地把一事、一情、一景、一物坦率地勾勒在读者面前。此刻,作者给我的印象,就如一个江南少女,提着一篮子嫩嫩的红菱行走于婉约的江南古镇,富有诗意,却又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她的几篇散文诗,我特别看好。或许,自己本身也是诗人的缘故吧,对于诗情画意的文字,我总是充满了期待和赞许。当我的目光停留在那篇《听,雪落的声音》上时,我感觉到了作者作为江南才女的灵性和细腻。“江南的雪,一如小家碧玉的婉约,羞羞怯怯地,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姗姗舞动着细碎的步子。”如此拟人化的创作手法,既有诗歌语言的空灵,又有散文创作的连贯,把江南瑞雪以不俗的语言文字诠释得妙不可言。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已非一般。作者以这篇散文诗作为文集的书名,可见此文也是深得作者喜爱之佳作了。
这本散文集里,精彩的篇幅真的不少,我在这里不便过多地浓墨点缀了,还是让读者们自己去感悟。让我们一同从那些赞美家乡的文章中,对杭州湾这块飞速发展的热土产生了美好的联想和向往。而那些叙述人间亲情、爱情的散文,作者用不同的角度,对这些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我们常常说,一个优秀的作者,不是会写文章,而是能够让读者的思维融进自己的文章。在读林岳芳散文时,我常常感觉,自己的思绪正随着她的文字,迂回在青砖碧瓦的江南,逗留于江南某个桃红柳绿的小村,或者,在金秋的阳光里与江南的老农共享丰收的喜悦。这就是作者文字的力量,是作者的文章所具备的魅力!
阅读这本散文集,我犹如在阅读美丽的江南,诗人的笔触带我走进了江南的诗情画意中。在这本文集里,我还看到了几篇评论。林岳芳从诗歌步入文坛,进而进行多种文学体裁地创作,并各有建树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她的评论文章也写得很有特色,无不彰显着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对于一个没有进过专业院校学习过文学创作的人来说,这一切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赋”。
人无完人,作家也一样,不可能每一部作品、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华之作。诗人林岳芳正处在她人生创作的起跑线上,期望她在这条路上都走得更好更远。让我们经常通过作家的作品,来关注着一位作家的成长历程,用爱心包容她作品中存在的不足。我祝愿林岳芳在文学之路上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让更多的人通过她灵动的文字走进江南,走进她美丽的心灵世界!
周占林
2011年1月于京北山野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