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占林
周占林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09
  • 关注人气:1,4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我们”的面世话语

(2009-04-05 09:38:46)
标签:

散文诗

我们

周占林

文化

分类: 日志
 关于“我们的面世话语

 

2009年3月30日晚上,周庆荣从张家界、成都、毛家湾、峨嵋山外游采风回京,31日傍晚,在北京的一群散文诗作者齐聚北土城,讨论“关于我们”降生时面世的话语。大家在我起草的《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蓝皮书/卷首语》的基础上讨论定稿。参加讨论者最初有周庆荣、亚楠、刘虔、北塔、姚园、沉沙、楚天舒、唐力、杨志学,还有我,一共10个人。这里面最遥远的是来自太平洋彼岸美国的天涯文艺出版社总编姚园,其次就是来自新疆伊犁河畔的《伊犁晚报》总编亚楠了。本来这一天讨论会的参加者应该更多,比如其中的洪烛、周占林、大卫等由于出差离京,临时赶不回来,而黄恩鹏也由于参加别的会议不能脱身、雪漪为了接待来自京外的好友也不能出席这次讨论会。在这次聚会期间,我们还跟山东青岛的耿林莽前辈、湖南益阳的邹岳汉前辈、远在四川的阿毛、宓月,安徽的红杏、太原的丹菲、深圳的李松樟、以及辽宁的李秀珊、刘川、锦州的李见心等通过电话听取并交换了意见。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参加定稿讨论的11个与会者(后来周所同前辈也来了)逐句讨论由我拟定的初稿,各自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以及理由。已经许多年了,我还没有见过一场如此热烈的思想碰撞。大家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绝不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只是坚持一个共同的追求,那就是采纳各种想法中最佳的意见,努力把这篇属于大家集体面世的话语说得更准确一些,更明确一些,更能体现自己的思想、艺术观念一些。为此,这篇作为“我们”这一群体集体亮相的发刊词已不再是灵焚的个人观点,而是大家的共同追求和思想盛筵。

(有关“我们”的诞生,届时将会以“我们的备忘录”,我们群体的发展与新成员的走进,会以“我们的蓝皮书”等形式公开活动资料),敬请大家继续关注在这里发布的关于“我们”的信息。

以下就是修改后的发刊词定稿,发表于此,首先供“我们”的相关成员以及文友们转贴。

 

关于我们 —— 一个散文诗群的态度

 

我们不仅是一个群体概念,不仅是一种流派追求,我们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觉醒,一种呼唤……

文学史耸立着《野草》这一座现代文学丰碑的同时,已经昭示着中国散文诗发展的无限可能。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脚印,我们可以保持着自己的行走姿态。

我们用一只手握紧历史,把另一只手伸向未来。

我们让责任的双肩扛起思考的头颅,实现生命的站立。

我们坚守写作的尊严。我们之所以写作,因为我们有些话想说。

我们选择散文诗,因为我们的形式服从于生命的律动。那是灵感触须的现实化延伸,是思想在文字中最准确的抵达。

我们知道:活着,就要衔接历史,经历与见证现实生存,在我们的脚印里成长出更茁壮的未来。

在全球化、商业化、世俗化的现实漩涡深处,我们选择悉心呵护人性的乡愁。我们认同作为平民生存的人格理想、价值理想、审美理想。

我们认同每一种个体的存在。

我们以我们出场,因为我们终于迎来了呼唤他者的时代。我们要在历史中成为我们,因为我们承认一切他者的主体性。

我们反对拒绝,我们敞开自己,我们走向容纳。

我们在净化自己中提升自己;我们在完成自己中瓦解自己。

我们的意义在于我们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历史的个体、现实的个体、未来的个体。

我们的意义在于尊重个体的生命意义,进而选择作为群体的存在意义。

我们提倡大诗歌理念,相信大文学的可能性;我们从个体化写作中走出,在平等的对话中发展。

我们相信胸怀决定语言的力量,人格产生作品的高度。

我们追求高尚,我们怀抱理想;我们不回避浪漫,我们不狂傲现实。

我们欣赏风景,在风景面前转身;我们寻找意义,恪守一份平静。

                                                                                                           2009年3月31 定稿于北土城之夜

 

相关连接:

"我们"散文诗群正在诞生——

2009年3月14日记事(灵焚)

 

3月14日夜晚,这是一个平凡的夜晚,然而这个夜晚却不同寻常。 

散文诗人亚楠兄从新疆来到北京,要在鲁迅文学院学习几个月,在散文诗人周庆荣兄的邀请下,北京的几位诗人、散文诗人汇聚北土城德恒商务会馆,为亚楠兄接风洗尘。

周所同(诗人、《诗刊》编审)、刘虔(散文诗人、原《人民日报》副刊编辑)、周庆荣(散文诗人、《诗刊》副理事长)、亚楠(散文诗人、《伊犁晚报》总编)、洪烛(散文诗人、中国文联出版社)、北塔(诗人、散文诗人、中国现代文学馆)、大卫(诗人、散文诗人、自由撰稿人)楚天舒(诗人、散文诗人、中国诗人俱乐部)、周占林(诗人、散文诗人、《中国诗歌》主编)、唐力(诗人、散文诗人、《诗刊》编辑)、沉沙(散文诗人、自由撰稿人)、小林光(原日本大月书店编辑、现为立教大学博士,研究媒体与公共传播),还有。一共13个人,这很容易让人想起耶稣的最后晚餐 ,因为刚好参加者一共13个人。不过,我们这次聚会,如果将来走进历史,将是我们“最初的晚餐”,因为在这个晚餐上,我们酝酿着一个新的文学群体的催生。

这个群体的名字就是“我们”。

其实最初在会馆讨论时想到的名字是“北土城散文诗群”,可是到了餐馆,酒过三巡之后,大家觉得这个名字过于地域性,不利于将来兼收并蓄,吸收各地的、各种年龄层的、各种认同散文诗写作的探索性力量,需要打破地域性局限。大家从周庆荣的散文诗代表作之一《我们》中得到启发,洪烛兄首倡采用“我们”来命名。开始庆荣兄觉得需要避嫌,认为这样不妥,然而洪烛的倡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认为这个群体的命名具有包容性。“我们”散文诗群由此诞生。所以,“我们”散文诗群与周庆荣的《我们》既有关又无关,有关是因为来自于他的作品的启发,无关是因为“我们”的意义,取自于它是一个各自承认每一个体“我”之独立性之后的集合认同概念。

“我们”拟定编辑年刊,出版散文诗丛书的计划,为文学史提供一部中国当代散文诗发展的蓝皮书。会上大家决定由我执笔起草“我们”群体的宗旨、理念、创作追求与美学原则的“发刊词”。可是,大家都在激情高扬的时候,我却感到自己似乎尚未被完全点燃。虽然我也是组成群体的最初倡议者,发起者,但是一旦现实真要行动,我选择了几天的冷静,在自己的心中沉淀激情。所以,这个草稿迟迟没有动笔。结果沉沙兄首先在网上贴出“我们”的行动激情,然后是庆荣兄在博客上传播“我们”聚会的信息,紧接着刘虔兄作出充满深情的回应。事过多日,大概是看到我仍然没有行动,北塔兄出差外地也没有忘记来信,催促我在月底拿出初稿。就这样带着大家的等待,我踏上了前往张家界参加生态文化节:“百名中外散文诗人同题吟诵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暨中外散文诗张家界国际笔会的南行旅途。

由于大学里有课我迟到一天,飞机于3月21日夜晚九点降落张家界荷花机场,邹岳汉前辈(散文诗人、《散文诗》杂志创办者、漓江版《散文诗年选》总编)庆荣兄亚楠兄、宓月兄(散文诗人、《散文诗世界》主编)、阿毛兄(青年小说家、散文诗人)红杏兄(散文诗人、《清明》杂志资深编辑,《中国当代散文诗》主编)、丹菲兄(散文诗人、《走遍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姚园兄(散文诗人、美国《常春藤》杂志总编)、李松樟兄(散文诗人、香港大道出版社编辑)等众文友已经等在“鸽子花国际大酒店”,还没有容我道歉自己的迟到,大家当晚接着讨论关于“我们”的问题。我向大家介绍了“我们”的产生过程以及基本的构想,庆荣兄以黑洞般超质量语言让“我们”的理念得到定点轰炸。让所有的在场者接受一场冲击波的洗礼,最后个个兴奋得瞠目结舌,就地昏迷入睡。我回到自己的房间,与亚楠继续交换梦呓般思想。第二天的采风在半睡半醒中把“天子山”、“袁家界”、“金鞭溪”走完。

23日晚上回到北京,忙完急事,想到月底的期限在即,只能放下手头的活,把自己尚未思考成熟的想法草就此文,交给“我们”成员们讨论定稿,也请本博客的来访者提出宝贵的建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