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贴近家乡的那条河
(2008-09-01 10:35:00)
标签:
周占林诗歌评论文化 |
分类: 评论随笔 |
用心灵贴近家乡的那条河
——亦然抒情诗集《巴河的早晨》序
可能是由于在基层工作较累较忙,加上今年的“512”地震影响,亦然身处灾区,在网上便很难觅到他的信息。所以在那个时期,亦然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家深深的牵挂。一个多月前,《中诗作家文库第二卷》征稿也要暂告一个段落,突然收到亦然发给我的《巴河的早晨》,惊喜中又有一丝不安。因为当时,举世注目的奥运会将要召开,作为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惟一的官方诗选《2008奥运诗选》的主编之一,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于编辑任务中,时间紧,任务重,怕难以抽出空来。紧接着是参加了云南和贵州的两个活动,河南焦作山水诗歌节要在下月20号举行,并有一个大型诗歌朗诵会,学会三月份组织的采风活动诗歌作品集要赶在诗歌节前出版,只好把亦然《巴河的早晨》又放了起来,对兄弟的承诺一推再推。直到昨天,《情满焦作》编辑任务完成,我关掉手机,关掉电脑,从枕边拿过《巴河的早晨》校样,也终于一点点地走进到了亦然的世界——一个平凡的镇长、诗人的巴河,那是一条何等壮观的精神河流啊!
这条宽阔汹涌的巴河,让我一下子沉浸其中。想不到亦然的才思竞如此敏捷,文笔又如此优美。他的诗歌像一条条涓涓细流,悄悄地蔓延在我的心间,让我一会儿激动不已,一会儿又痛彻肺腑,一个诗人所应具有的一切在这条河流中都有迹可寻。好一个亦然,从政之余能有如此丰硕的创作收获实在值得庆贺,真想一个人浮一大白,可惜已是凌晨三点多了,我却无丝毫睡意。直到早晨五点多钟,尚畅游在亦然的“巴河”中不能入眠。
在当今社会,作家诗人们同样面临着全球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每一个诗人都要面对自身的位置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东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部分人远离现实、远离生活。而亦然则不同,他扎根在最基层,用一个优秀诗人的诗歌话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他更是用一个炽热的诗人之心去贴近民心。“我无法以您的翅膀深入。那多情的田野/深深割开的河谷,裸露的盛开的野菊和车前草/那来自巴河的泥土芬芳得咕咕流淌的早晨/有您飞来,白鹤!白鹤!白鹤/从您的方向指引的深/我的目光出发。我潮湿的抒情/又怎样可以随第一场秋雨之外的一切成长/而成长”(《巴河的早晨》)。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从巴河中撷取的浪花,晶莹剔透,放射出钻石般的光芒。“收割在高潮之后恬静/风在垂柳的舞蹈中动情舒张。露水悄然滑落/一首歌就以这样的方式滑入巴河的早晨/无声无响”,这是一首多么和谐的歌啊!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仰。
当然,诗人并未忘记自己作为诗人应具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精神,相反,他似乎具有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时代使命感、历史责任感。“巴河好黑,黑得/纸一样的薄,山一样的轻/月亮鸦的一声跌落下来/鱼跃起,叼住,游入深水之中/一条河流受伤倒地”(《我读不懂巴河的黑》)。此时,受伤倒地只是一个象征,悲悯情怀和忧虑正如一条河流,在吞蚀着诗人的激情、诗人的关爱。“血管里喧哗着一种声音/巴河,即使站在天安门,我也回头望着你/你是那道晚风,站在山梁上呼我”(《巴河,再见》)。能与巴河再见吗?显然不能。因为即使你远离你的故土,站在天安门上,你也会听到巴河对你的呼唤。“所以,我的语言跑满九月/菊花的意象在唐朝风干。巴河/水湮没你的眼睛了,一盏灯火/照亮你的岁月,那是我/奔跑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九月之水》)。这不是一条普通的河流,在诗人的心中,她是一条神河,这种神性在诗人行走的路上永远陪伴着他。
亦然忘不了他的巴河,更忘不了他的母亲,他用诸多的篇章来记录母亲的点点滴滴,来歌颂母爱的圣洁与伟大。“把花布袄子的梦幻岁月打进行馕,/把荞面馍馍的青涩辛酸掖入胸膛。/把三子二女的拖累灿烂成一季枫叶的笑,/把一个世纪的母爱啊汇聚为沉默的海洋。”(《母亲》)。母爱是一条河流,她将伴随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两条河流同样在亦然的心中奔涌。兄弟,用你的心灵去贴近这两条河流吧,她将供给你取之不尽的爱、用之不竭的情。坚信你的人生如同你深深眷恋并永远歌唱着的故乡的河流,在我们的阅读空间里,浪花飞溅,涛声阵阵,波澜壮阔。
是为序。
2008年8月31日于京北山野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