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lnzxsh
lnzxsh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39
  • 关注人气:7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捂”和“亮”

(2008-11-24 06:01:26)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捂”和“亮”

    在不算“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对于社会上出现的“负面”现象,不良东西,大抵上是采取“捂”的方针。认为“捂”起来免得难看,或者不会引起某种混乱。即所谓的“报喜不报忧”。

有个故事说:一个“行路医生”唱道:“进街门先把串铃摇,行路的先生来到了。东山东的灵芝草,西山西的鹿茸角,南海南的仙鹤蛋,北海北的人参膏。四样药材合一剂,熬了一贴好膏药。瞎子贴上见光明,聋子贴上听音乐,哑巴贴上能唱歌,罗锅贴上直了腰……”

    有一个姑娘脸上长了一个疔疮,听了这个神奇的口头“广告”,忙让“行路医生”给她医治。行路医生口中念念有词:“你这病来也好治,不用针灸不吃药,过了七七四十九日,保证病情见奇效。”,于是用黄缎把姑娘脸上的疔疮蒙盖起来。又唱道:"天灵灵,地灵灵,过了七七四十九日,黄缎一定显神通"可是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姑娘的脸面全烂了。可见对于病情,“捂”不是好办法。

    现在我们对那些“不良”或者叫做“负面”现象,大体上是采取“亮”的方针了。把他们“亮”出来,一方面说明我们强大,另一方面让大家看看,以儆效尤。现在看,“亮”结果,天下没有大乱,负面现象反而比较容易纠正。

   “捂”和“亮”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告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