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面子观”
我们中国人最讲“面子”。“面子”是什么?“面子”就是脸皮。我们说某某人爱“面子”,一半有褒奖的意思;如果说某人不要“面子”,就是批评了。如果说某某人“不要脸”,那就是最毒辣的漫骂了。
有关“面子”的用途很广泛,内涵和外延也很复杂,不防略加议论:
在和人相处和交友时,难免吃吃喝喝。谁先去买单,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也是给对方“面子”,皆大欢喜。如果求朋友办事,对方给你办了,是给了你“面子”;你自己也觉得有了“面子”;如果对方不给你办,也就是不给你“面子”,从此可能绝交。
我应邀参加过一次朋友孩子的婚礼,在一个大饭店请了十数桌酒席,来客中有多位要员。同桌的一位熟人对我讲:“这婚礼办得真有面子!”我问:“得好几万元的花费吧?”熟人讲:“哪能呢?每个来宾起码得送二百元‘彩礼’,加起来还赚了不少呢。”因我不了解现在的人情事理,进大厅时没有送“彩礼”,对人对己都没有“面子”,急忙去到收彩礼的地方补上个红包,算是自己也有了也给主人了“面子”。我又想:主人收了这么多来宾的彩礼,争得了“面子”,可是反过来又欠人家的帐,失去了“面子”,将来人家办喜事,你也得去送礼,否则就不够“面子”,背着抱得不是一样沉吗?
现在办婚事,都爱大操大办,这是一种为“面子”而攀比的“从众”心理。我这个人不爱“从众”,我的小儿子办婚事的时候,我和老伴俩,孩子夫妇俩,共四口人,多做了几个菜。正在吃饭,一位邻居夫妻来,一见满桌的菜肴说:“今天过什么节呀?”我说是:孩子结婚。邻居说:“那得讨杯喜酒。”那次“婚宴”就六个人。我不欠别人的;别人也不欠我的。心中没有负担,甚是公平。我也不觉得没有“面子”,也没有影响小儿子成为博士。
有一位老同事,退休了。原来他是有专车的。一次在公交车上和他相遇。一打招呼,他的脸色表示出,自己没有坐专车,觉得没有“面子”。我和他随便交谈了几句,总觉得他他的表情不自然。其实呢?官位、车子,原来是没有的,后来有了;现在又没有了,反朴归真。不仅官位、车子会丢,连这个世界早晚你也得丢的,有什么“面子”问题呀?
在位官员们的“面子”讲得更“高级”:标志高级“面子”的,莫过于创政绩了。
据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前几年河南省某个缺水县,县官员们为了创“卫生县”,强迫老百姓修抽水马桶式厕所,谁家不修,便不准这家孩子上学。受到媒体的大量批评。结果是丢了“面子”!
又据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先有安微省某县,后有河南省某县,为庆祝什么节,举行了“大阅兵”。花了数百万元,县官们赢得个在临时搭的台子上向游行群众招手“同志们好!”群众回答“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这真是得到了大大的“面子”。可是后来受到的上级的通报批评和撤职处分,又大大的丢了“面子”,何苦来哉?!
前几年渭河发洪水,数万军民经过几十天奋战,在一个夜晚把决口堵上了。可是这时县里的官员们在睡大觉,没有在“合龙”时出现自己的和群众一起劳动的“光辉形象”。好像是丢了“面子”。于是次日布置现场:旗帜招展、锣鼓喧天,县官们和群众一起,来了个“二次合龙”,电视机录下了他们的光辉形象,在当地电视和播放后,这些官员们才觉得有“面子”。可是多家媒体批评报道,他们又大大丢“面子”。这是给自己的脸上贴金呢?抹屎呢?
河南省某县一个乡镇书记的老爹死了。送葬的队伍达数百米,这还不算奇怪。有八个乡镇级干部为书记的老爹抬棺材。如果这个书记的老爹是个干部,在岗位上去世,大家为他抬棺,也还罢了。原来是一个智力有障碍的老人。抬棺的乡干部们给书记足够了“面子”,能给书记的老爹抬棺材,自己也挣够了“面子”!可是媒体一报道,书记是丢了官,抬棺者也把书记的“官”也抬没了,自己也丢了人格!好没有“面子”。
“面子”是地位、身份、荣誉的象征。一个沿街乞讨的人是没有资格讲“面子”的。但“面子”是挂在脸上的。“面子”是一种“虚荣”——“虚假的荣誉”。虚假的东西要它何干!?。
我们这些议论,也不是不要“面子”。“面子”还是要讲的。如果大家都“不要面子”了,也不成体统。
我们不是不要“面子”,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实事求是,真诚友谊、热情关爱比任何“面子”都宝贵。千万不可要那虚假的分文不值的“面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