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申
杨申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058
  • 关注人气: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如何创作《海鸥,海鸥》(二)

(2010-01-28 05:13:46)
标签:

海鸥

海鸥海鸥

契诃夫

杨申

戏剧公敌

文化

分类: 《海鸥,海鸥》

   最近事情比较多,一直也没有坚持再写这个文章,接上文写吧

 

                                               剧本篇2

  

   我不否认契诃夫的深邃内涵,但更不否认很多人对他的“神话”。恕我直言,契诃夫虽然作品中蕴含了不少哲学思辨的内涵,同时也影射了人文社会,更有一些超前的预见,并揭示了一些人类永恒的主题。但是,其本身在创作的时候,并非是按照上述目的来写作的。他也只是一个凡人,一个充满特列普列夫幻想、特里果林惆怅、多恩审视的矛盾体。他也在和老派艺术家们争辩,也在和旧有文化叫板,也会为了爱情和利益而声嘶力竭,并非他本身就是那种“淡雅的忧伤”。

   对于契诃夫中国大体有两种人:一种是抵制,觉得生硬晦涩敬而远之。另外一种是盲目神话,自己认定的契诃夫就该如何如何,契诃夫作品就该如何如何。当然,我不否认契诃夫作品应该有自己的气质,但“意境”这个东西太空洞了,也太主观化了,排戏没有照着意境排的,因为最终的结果没人能完全预测。另外,契诃夫作品很博大,但剧本可以不断体会,但看演出却只有一场,没有时间让观众琢磨。因此,没有任何人能够把一部这样的名著的所有内涵排出,我更不例外。那么该从剧本中选择什么呢?

   我选择了契诃夫的“理想与无奈”。在契诃夫创作《海鸥》时,其身份只能说是一个“能够写剧本的杰出的小说家”,而不是戏剧大师。对于他的剧本,诸多俄罗斯权威是采取审视和排斥的态度。其之前作品《普拉东诺夫》《树精》《伊万诺夫》等也只是部分范围演出,并未引起过大轰动。而他的剧本发表,则是需要经过层层审核修改才予以发表。但是,契诃夫没有放弃自我,虽然在笔法上有些许调整,但总体思路并未改变。对于戏剧权威的质疑,其也在作品中表达了强烈的愤怒与无奈。

   到了《海鸥》时,契诃夫已经是一个“历尽沧桑的愤青”了。一边无奈现实,一边又不愿意放弃理想。对于自己曾经坚持的一些东西,他也发现了其中的误区与错误,依旧在困境中保持着自己的热情——虽然他也知道这是一种盲目,但也总比堕落世俗要强得多。这一点在对特列普列夫的描写中,契诃夫着重把大量笔墨用于人物对艺术界的抨击。而在特里果林的描写中,又充分体现了对于小说家生存现状与无奈心灵。对于多恩的描写,则表达了其审视评论的态度。但可以看出,契诃夫虽然把自己分为三个人物,但侧重点却并不相同。对于特列普列夫的爱,是难以掩饰的。试想,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特列普列夫了,但他却最怀念当年自己的勇敢与执着。

   同时,《海鸥》也可以说是契诃夫对旧有戏剧形式以及戏剧权威的一种挑战。虽然这种挑战是一种自嘲式的,但其力度绝不妥协。这点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结构上都可以体现。有趣的是,契诃夫的自嘲巧妙地用在了特列普列夫对于戏剧的态度上。开头时,特列普列夫大谈新形式,称:“戏剧需要新形式,如果没有,那宁可什么都不要”。而到了四幕结尾,特列普列夫却独白:“我一直在鼓吹戏剧的新形式,但我逐渐发现自己也陷入到了陈规老套中去了。其实不在于形式的新旧,而是创作时根本无需考虑形式,艺术只是要把心中的东西流淌出来!”开场的特列普列夫还是一个热血青年、一个有些不切实际的艺术爱好者。但结尾的时候他已经发现了自己的幼稚,但依然难以自拔,宁愿自杀也不选择妥协。虽然自杀中含有爱情因素,但自己追求的失败也是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很多人认为,特列普列夫的死,是一种“幻灭”。

   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如果说是幻灭,那么契诃夫为什么要写这部剧本呢?每个剧本都是剧作家当时心境的写照。从历史现实来看,虽然契诃夫对自己的戏剧环境不满,对自己的戏剧地位不满,对自己的错误有了认知,但也并没有放弃创作。直至《海鸥》首演失败,契诃夫才是真正的“幻灭”,发誓自己不再写剧本,直至丹钦科和斯坦尼的出现以及《海鸥》的成功。这里需要注意,契诃夫是在《海鸥》首演失败后才幻灭的,而不是在创作时幻灭的。他虽然在矛盾中挣扎与自嘲,但却极力保持自我,坚持理想主义的精神伟大!因此他会把这部戏定位为“喜剧”。

   之所以说是喜剧,其实并不在于人物的命运以及所谓的剧本基调,而是在于创作者的态度。契诃夫没有因为特列普列夫的死而悲伤,相反而是一种笑——这种笑绝不是嘲讽,因为没有人会真心嘲讽自己,只是在表达一种无奈的心境而已。在这一点上,契诃夫显示出大师的能量,那就是“不仅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一种不妥协的抗争”!因此,死绝不是幻灭,而是解脱,更是最偏执的追求,也是最理想化的追求!

  

   “理想与无奈”虽然不是《海鸥》的全部,却是我对于《海鸥》感触最深的地方。我对于特列普列夫的死采用了“笑着死去”的处理,具体的会在以后的“导演篇”中详细阐述。之所以说感触最深,乃是我的个人情感与契诃夫有着太多的相似。或许更贴切地说,是和特列普列夫有着太多的相似,因此我的《海鸥,海鸥》中,也将特列普列夫的笔墨用得最多。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导演话剧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理想,但从当年因为打架,成为了斗争的牺牲品、最后被中戏无情抛弃后,这个理想几乎成为了泡影。当时的表演系的主任、著名的“黄教授”以及某些老师在这场学生打架的事件中并没有起好作用,不但没有大事化小,反而是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誓要给导演系好看,唯恐天下不乱。事情过去了,也不多说什么“内幕”了。我也不恨任何人,毕竟打人是我的错,但我依旧不后悔当时的冲动。好在,俄罗斯的留学让我弥补了很多,更是额外获得了很多中戏教不出来的知识以及在中国难以体会的情感。这也算是因祸得福了吧,只是我把自己从22岁到26岁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那片寒冷的土地,换回的是我对戏剧创作的热情。

    遗憾的是,归国后我并未能如愿创作。想过回学校当老师,但那只能是痴人说梦,戏剧学院是不会要一个这么“锋芒毕露”的老师的,无论能力高低。想过自己找钱排戏,但当时恰逢“恶搞小剧场风起云涌的前期”,对于那种戏我是比较抵触的,因此也是执拗地拒绝。做媒体、做评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像特里果林一样,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再也没有任何兴趣。所希望的,只是做回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心里,依然像特列普列夫一样的执着:我相信名剧会有人看,哪怕有一天我发现我错了,我发现自己的努力是无用的,但我依然会为此而努力。这也就是我坚持要把《海鸥》当做处女作的最大原因。

 

    我不敢自比契诃夫,但情感的相似,却让我对这部作品格外地用心体会。在《海鸥,海鸥》中,我就像当年的契诃夫一样,对戏剧权威们提出了抗争,虽然有些过于直白,但情感绝不逊色或者过火。我把自己也分给了特列普列夫和特里果林。特列普列夫是那个执着于戏剧理想的我,特里果林是那个厌恶评论生活却难以自拔的我。从这两个人开始,对余下的四个角色分别作出了“理想与无奈”的解释。在前一篇已经提过,不再重述。

    很多人认为,这部《海鸥,海鸥》太过个人化,而忽视了契诃夫。这种言论如果刨去别有用心,那就只能归于“幼稚”。契诃夫可以用作品来表达自我,而我与其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为何不能自我地表达呢?还是说必须自己重新写一个剧本?不好意思,我不是剧作家,契诃夫也不是导演。我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内涵而已。至于前文提到的那种“神话契诃夫”的人,其实往往是不求甚解者的主观臆断。在修改剧本时,其实我已经想到了最终的结局,但依旧保持了“特列普列夫式的执拗”,宁可败,绝不软。

    但是我依然妥协了一些东西,那就是观众。我一直在想,要做“观众易懂的名剧”最好是把它归于中国和现代,在相似的环境中更容易找到相似的情感,因此我在改编时,无奈地模糊了年代和国别,甚至加入了一些中国元素。但事实证明,我低估了观众的能力。观众完全可以接受改编后的作品,也没有任何人不能理解其内涵,因此在演出几场之后,我立即增删了很多原本就不想要的东西。虽然对于一个导演来说,不该随便改变,但观众的接受度是我最高兴的,我否定自己最初的想法是快乐的。

    《海鸥,海鸥》的剧本是一个缩写版,也是一个改编版。虽然在人物设定与解释上,和原著有些许不同,但其主体精神和架构并未改变。我只会选取我最热衷的部分加以扩展,这是每个导演的创作之源。这也是俄罗斯举办“海鸥节”,让各个版本《海鸥》pk的原因之一。拼的就是不同的解读角度,拼的就是每个导演的创意和技术。在改编剧本上,我承认技术上的不足,但绝不屈从于所谓的“动辄契诃夫意境”“名著只能删不能改”的言论。

    可以断言,如果按照原著来排,近三个小时的长度,小剧场聚上10个人物,矛盾冲突隐藏起来……那观众绝对不会喜欢看。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原著的热爱与向往。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这种现象会被改变,那也就是我在谢幕的时候说的“希望有一天,当各方面条件都具备,各种环境都更好的时候,我能够排出完全版本的《海鸥》”。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