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我对《海鸥,海鸥》创作的导演构思和笔记,虽然只是缩写版,但版权所有,严禁任何转载!违者必究!文中有的是我以前写的,有的是重新梳理的,不知会写到哪天,随心情。
前言
之前在彼得堡戏剧学院的时候就立下誓言,回国后要把契诃夫搬上中国舞台。但06年毕业回国后,发现原来戏剧的天已经变了。那时候正好是小剧场戏剧的崛起之际,本来以为能有一番大事能做,但不想却发现:这不过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热潮。一时间,恶搞、爆笑、都市言情等东西层出不穷。做外国经典,特别是契诃夫犹如痴人说梦。
07年的时候,想和珊珊一起排,当时做了一个初稿,但是却被很多人说成“这样的改编,没看过剧本的人会看不懂,看过的人会觉得不解渴”。最后还是因为资金问题而告吹。
我一直坚持,要用《海鸥》作为我在国内的处女作。如果一生只能有一次排戏的机会,我会毫不犹豫地留给《海鸥》。这个想法,直到我到了国话以后。
一 剧本篇 1
对于契诃夫的热爱,我比任何人都强烈。但也同时深深意识到,现在的中国观众已经不再是那种不管如何都会坐在剧场中的观众了。生活压力大、节奏快使得人们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慢慢去体味一部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戏——因为它的厚重以及缺乏明显的矛盾冲突等等。戏剧已经成为了一种消费品,换句话说,观众觉得不好看会立即退场,不会给你在最后再甩出“惊神之笔”的机会。
排演《海鸥》,首演要注重的就是需要提炼剧中的内涵以及将矛盾展开。“不要低估观众的想象,但也不要高估观众的修养”这句话是美国一位著名记者说的,我认为很有道理。排《海鸥》并不是给艺术家们排的,首先要考虑的是一般的观众。我不期待观众们看完了戏以后都能有什么人生重大感悟,但必须让他们能够坐在剧场,而不会半途离场。
因此在演出时间上,我要保证在一小时40分钟之内完成。而原剧长度则是应该2个半小时以上。因此在删节上,忍痛删掉了4个人物:多恩、索林、波琳娜、莎木拉耶夫。按说这四个人也是属于“想追求自己理想生活却无法得到的”。比如索林想要回城里生活、波琳娜想继续和多恩的爱情、莎木拉耶夫想要一切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多恩则苦于找不到知音只能审视人生。
但我还是把“理想”归于了爱情与事业。这二者是再也不能割舍的,也不能单独存在的。好在剩下6个人物都是在爱情与事业中徘徊。删掉了前4个人物对后6个人之间的人物关系影响不大,因此虽然舍不得,但是还是割爱了。
问题出现了,很多原本应该被删掉的4个人物演的戏怎么办呢?单独他们自身的可以删掉,但是和未被删掉的人物之间的戏呢?其中重场戏是一幕索林和特列普列夫的谈话、二幕莎木拉耶夫对阿尔卡金娜的顶撞、三暮索林和阿尔卡金娜的争执、四幕的聊天交代尼娜近况。
综合考虑后,我觉得试着让美德维坚科在一幕时候取代索林,成为特列普列夫的听众,来完成一幕的那场“关于戏剧和母亲”的戏。当然,如果是索林的话,是能够演出他“并不明白戏剧,只是想让外甥向妹妹请求让自己回到城里”的心理。而美德维坚科代替的话,这一个任务便不能成立,只能是无奈地被特列普列夫灌输。无奈之举,实属无奈。我让特列普列夫和美德维坚科成为朋友,能够吐露心声的朋友,以便突出四幕时二人彼此之间的隔阂。可以说,改编后,四幕时美德维坚科的那句台词:“特列普列夫,再见。”将会成为表演的重点。
至于二幕莎木拉耶夫对阿尔卡金娜的顶撞,是这部戏最大的一个失败。可以说,我的确没有任何办法了。那段顶撞如果没有,那么阿尔卡金娜的哭泣和试图离去便不可能完成,而这种顶撞的话,在场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说出来。当然,也可以把二幕的这段戏完全删掉,但我觉得容易变成一部爱情的情节剧了,很难表现阿尔卡金娜和玛莎等人物,更不会因为“女演员也会哭、也发脾气”而让尼娜认识到“原来大明星也和我们一样”。这段戏是对尼娜的一个概念的转变,因此还是没有删掉。最终只能用画外音来展示,很拙劣,很无奈。
三幕索林和阿尔卡金娜的争执戏没办法了,只能删掉。
四幕的聊天戏,其实最重要的是要交待出尼娜的现状以及表现每个人的精神状态。最后我还是用了特列普列夫的独白来代替。因为特列普列夫不会和玛莎、母亲、特里果林来聊尼娜。唯一可能的是和美德维坚科聊,这是当时我考虑得最长时间的内容。最终还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点,在不改变人物行动的时候加入这段戏,所以只得作罢。
对于人物的解释也做了变化。特列普列夫的改动是最小的,只是让他在很多地方更像我。对戏剧环境的不满、自负、狂放不羁是要保留的。而对母亲的那种依恋和渴望被弱化了,以免出现过多歧义。换句话说,特列普列夫要排戏证明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对戏剧宣战,而并不是获得母亲的肯定。这种“特列普列夫为什么排戏”的争论已经持续了100年了,我只选择了我要的,那就是理想,而不是恋母。至于特列普列夫的死因,一直是没有定论的焦点,我选择了他的自我解脱——他发现自己的愿望并没有得到实现、发现自己的写作才能确实比不上特里果林、发现自己坚持的东西并不是正确的——而当他发现曾经不如自己的尼娜宁愿受苦也要追求理想、也不和他在一起时,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但却难以自拔。试想,如果特列普列夫不去自杀,那么结果只有一个,他只能庸庸碌碌地活着,或者改变自己去适应戏剧圈、做他不想做的第二个特里果林。于是,他选择了自杀,这是一种最后的呐喊、最后的自尊、也是最后的解脱!
尼娜是一个对演戏登台充满理想的人。她对特列普列夫的爱只是一种友谊版的感情。之所以喜欢特列普列夫,是因为她认为他所做的一切是自己喜欢的。换句话说,她要的是舞台,要的是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爱情。对于特里果林,她会被其风度和气质所倾倒,但也不排除个人利用,只是弱化即可。至于四幕时,尼娜的回归,也是艺术界争论的焦点,她的神经质近乎于一种“躁郁症”。她在不断地重复自己、在情感的悲喜中表达自我的经历和痛苦。她是执着追求理想的海鸥,虽然这种追求是带血、带有苦笑的,但她坚持了。情绪之间的转变会是演员表演上的难点,稍不留神就容易变成“表演情绪”、更容易出戏。
阿尔卡金娜遵循了原作,一个自私、高傲、把生活和表演混为一体、喜欢表现自己。同时,她也是可爱的、无辜的,她每一个举动都并不是错误的,却让别人难以接受。
特里果林我改变了其身份,将其改成了一个出色的评论家和一个平庸的剧作家。之所以这么改,是希望他贴近我要表达的内容:写评论的痛苦。他是一个被别人承认的评论家,但他自己却无时无刻不想写出一部非常出色的剧本,而不是让别人只承认自己的评论。评论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任何乐趣可言,因为他已经获得了一切,再写下去也只是一种工作而已。他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剧本,但却因为生活工作所累,找不出灵感。他在追,发现了尼娜后,他认为自己曾经失去的青春和爱情回来了,因此要牢牢抓住。而当他发现,这种激情和美好随着生活琐事而改变、随着尼娜蹩脚的演出而改变后,他选择了回归现实。毕竟,只有阿尔卡金娜和他才有共同的语言,彼此又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当然,还有性的魅力。因此,在演这个角色时,二幕和三幕要有明显的反差:二幕时他并不是在勾引小姑娘,虽然斯坦尼是这么演的,但我认为,那段戏只是他自发地在表达情感,但这种情感对于一个渴望演戏的女孩来说,则是一种巨大的魅力。三幕时候他应该是迷惑而疯狂的,因为他也在不断地犹豫、没有意志,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信心,却被征服。
玛莎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原剧本中,她是一个“不合群”的人。但在新剧本中,我让她变得可爱,而不是一个怨妇。男孩子气、性格豪爽的她是外表的,内在中她是一个非常脆弱、不断否定自己、不敢去追求的人。就像她的台词,永远在“只要如何如何,我就会忘记一切”。她用结婚选择逃避,而两年后又用离开这里选择逃避。但实际上她一辈子都逃避不了,她无力去争取,只能是自己欺骗自己。
美德维坚科是改动相对大的一个角色。我不喜欢杨立新演的那种小公务员样式的美德维坚科,因此想突出其性格中憨厚、可爱的一面。他是一个怕被人遗忘的人,因此总会想办法表现一下自己,对任何人都是彬彬有礼,以免怕被忽略。他对玛莎的爱也是执拗的。当他们结婚后,他却比以前更加痛苦,因为自己的妻子宁愿给特列普列夫叠被铺床,也不愿意回家照顾孩子。这种悲哀他并不是不想爆发,而是因为这种执拗的爱,而忍耐。这个角色是难演的,特别是第四幕,需要在很短的台词中将情感从低估到高潮、然后再回到低估。甚至只是几句台词。对演员来说,是比较苛刻的。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