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沁鑫的戏剧场》读后感

(2009-12-11 01:43:35)
标签:

田沁鑫的戏剧场

李东

杨申

戏剧公敌

海鸥海鸥

老象

李霈

文化

分类: “申”邃目光(独家剧评)

  本来说好,在《海鸥,海鸥》演出结束前不写任何其他东西,但今天却破例了。原因很简单,首演归来,夜不能寐。翻阅起李东今天赠送的《田沁鑫的戏剧场》,本想看几眼后入眠,不想却更加夜不能寐。

  很多人看了我的《海鸥,海鸥》后,都说了同一句话:“在这部戏中,只有一个人物,那就是杨申。”因为这部戏是我改的、我排的,自然会比较“随我”。而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也只看到了一个人物,不是田沁鑫,而是李东。

  认识李东的时间并不长,虽然之前彼此也都知道对方,但真正认识还是从我夏天到了国家话剧院开始。我一直不喜欢管别人叫哥哥姐姐的,特别是同事之间,除非是不熟悉的人必须要叫的,或者官称。“东哥”的名字虽然经常听别人叫,但我却没有叫过,虽然他就像兄长一样帮了我很多很多,特别是这部《海鸥,海鸥》。如果没有他,恐怕我依然还是在做着我的“戏剧公敌”——虽然评论上会独树一帜,但却永远实现不了我真正的理想。

  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田沁鑫的戏剧场》,说实在的,我对导演的阐述并没兴趣,因为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观点也不同、工作方式也不同、表达方式就更不同。我只对老田的一句话感兴趣:“李东说,我就是他的作品。”的确,田沁鑫是个优秀的导演,甚至在我最锋芒毕露的时期也曾称赞她“距离大师仅差一步”。但是,如果没有李东,也绝没有今天的成就。

  这让我想起了斯坦尼和丹钦科——虽然这个比喻有些过高,但意义是相同的。如果没有丹钦科,斯坦尼恐怕一生也就是个优秀演员,不可能成为古今的戏剧导表演第一人。可以说,没有契诃夫的《海鸥》就不会有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成就,而最开始的时候,斯坦尼是读不懂《海鸥》的,是靠丹钦科的解读和导演才让这部作品成为了一座里程碑,成就了剧院的同时,更挽救了一个拒绝再写剧本的契诃夫。

  田沁鑫是一个拥有商业市场和艺术水准的导演,艺术水准属于她自己,而商业市场则属于李东。一个优秀制作人对合作导演的包装和定位,将决定这个导演的一生走向。就像戈大力和孟京辉一样,只有拥有了搭档,才可能建立团队,才可能做出优秀作品和打造品牌。

  李东和田沁鑫是搭档,从《生死场》开始。如果说《生死场》曾让田沁鑫一鸣惊人,那之后的延续成果和打造品牌则是二人协力完成。从只有两个人,到现在他们的办公室已经成员诸多,正是见证了他们的成功。我不喜欢上班的时候串办公室,但很喜欢去他们屋。每次进去,都会看到霈叔、老象以及其他人在忙碌。问曰:李东何在?答曰:,出去了,开会了,忙去了。

  很多人说,李东这个人过于精明,甚至“杀人于无形”。但却没人能够否认他的成就。的确,李东的脑子确实高出其他人很多很多,特别是一种预见性,更是让人难以比拟。试想,如果他不是“过于精明”,能够把田沁鑫打造成上面所说的“拥有艺术和商业”吗?

  最令人佩服的是,李东并不把下属当打工仔和佣人,哪怕是办公室刚来剧院的小孩,他都会手把手的教,虽然很严厉,但能学到的确是真东西。正像田沁鑫在书里说的:“李东如果发火,经常是被逼的。”

  看完了此书,更系统地了解了二人十年来的合作创作,也更深切盼望我的搭档能够尽快出现。特别是在排《海鸥,海鸥》的时候,更是理解了制作人的重要性。剧院所开展的“制作人中心制”也的确具有先见之明,当然,前提是国话拥有了国内最出色的制作人,别的剧院就算想开展,恐怕也要培养几年再说了。

  我在想,《海鸥,海鸥》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呢?作为导演的我,很难割舍一些东西,因此也难以作出评判。或许有一天,一位搭档的出现能让这个困扰我的话题迎刃而解。在这之前,我所拥有的就是用时间去寻找——找到那位志同道合、秉性相容的“丹钦科”!

  当然,搭档不是那么容易找的,在此之前所需要的就是积累和丰富自我。《海鸥,海鸥》虽然被很多人认可了,但其中的问题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我不想用什么“不了解中国戏剧创作情况”“处女作”作为遮掩的借口,没意义。很多人说我妥协了,不再尖锐了。这点我只能笑,笑人,也笑自己。前者是因为人不了解,后者是因为自己的孤立无援,很多时候难以掌控。

  当导演,重要的不是艺术水平,不是技术和想象,更重要的是一种协调和整理。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一定要找一位优秀的搭档。累,是我排戏的最大感触。当然,还有快乐和痛苦。在没有搭档、没有团队的情况下,把这部戏顺利排成了,也算是最大的成功吧!

  我要感谢李东、老象、李霈等人,感谢“田沁鑫李东工作室”的支持和帮助。在没有任何利益、没有任何旧交的情况下,能够帮助我这位“戏剧公敌”转型,这种情分是让人终生难忘的。

  写着写着有点像感谢信了,呵呵。看完了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田沁鑫的幸福!一个最好的搭档,一个最好的团队,加上导演自身的能力,何愁戏剧大业不成!其实戏剧界应该多一些这样的组合,多一些优秀的拍档,多一些彼此的扶植和关心,而不是相互猜忌和对立。

  今天一个不认识的朋友给我留言,说她看到的《海鸥,海鸥》“是一部真诚的戏,导演是个坦荡的人”。对此,我表示感谢和惭愧。好在,第一步终于迈出去了,下一步如何走,我还在摸索。也许某一天我做出了一个让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也千万不要意外。今天我印刷了我的评论册,记录了我三年来写过的具有代表性的评论,册子就叫《从戏剧公敌到“海鸥海鸥”》。希望在十年后,我也能够像田沁鑫一样,出版一本属于自己的导演艺术书,记录着一个艺术工作者创作的点点滴滴,给后人以启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