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铜锣湾》《搞音乐》谈“纯搞笑剧”的末日

(2009-06-18 18:07:09)
标签:

书桌里的铜锣湾

那一夜搞音乐

纯搞笑剧

杨申

戏剧公敌

邵泽辉

潘安子

娱乐

分类: “申”邃目光(独家剧评)

评论:从《铜锣湾》《搞音乐》谈“纯搞笑剧”的末日

 

导语:“纯搞笑剧”属于05年以来的戏剧衍生品,几年来许多私人剧团都乐此不疲,不断以恶搞、噱头、时尚热点、流行词汇等为主体,用明星来帮衬、拿炒作为荣耀、以逗乐观众创造票房为首要目的。于是,一些急功近利的舞台剧出现了,这些戏没有完整的剧本、没有良好的导演构思,完全是为了搞笑来服务,甚至出现了“段子拼凑”“晚会小品组合”等现象。“麻花系列”“戏逍堂”“雷子乐”等团体或者个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虽然也不乏优点,但总体风格无一不是“为搞笑而搞笑”。09年开始,这些团体或个人都开始“逐步转型”,其原因只有一个——“纯搞笑剧的末日即将到来!”

07年的时候我曾预言明星商业剧已经走上了不归路,08年的时候我曾预言纯搞笑剧即将在两年内死亡。其实原因很简单——观众们的审美在一天天提高,单纯想靠小聪明来骗钱的日子即将一去不复返。

 

《书桌里的铜锣湾》——从噱头拼盘学着讲故事谈意义

早就知道潘安子要回归舞台,后来得知他和“麻花”合作,准备排一个“校园+黑社会”的作品。承蒙师哥瞧得起,聊了几次,甚至喝得大醉,也不知道能帮上什么忙,只能是随便聊聊,谈一些所谓的经验和注意事项。听他说,麻花准备用这个戏“转型”,不再完全地去做“纯搞笑剧”。说心里话,我不太敢抱太大希望——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招牌,万一转型不好,岂不是会不伦不类?就像吃惯了奶油蛋糕的人,你猛然让它吃个黑巧克力,是否会有不适应的口感?

前些天去看了《书桌里的铜锣湾》,的确能够感受到了“麻花转型”,虽然谈不上彻底,但好在终于开始讲故事了,而不是东拼西凑的一些包袱段子。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校园内的事情与黑社会英雄崇拜的梦想二合为一,将现实与梦幻做成了两条相互联系影响的线索,也是戏中戏模式的一种。

戏本身谈不上多么出色,但却是我看过的最具有戏剧味道的“麻花”。安子从电影回归戏剧后,不可避免地显出了一定的不适应,但好在讲故事的能力不错,做喜剧噱头的能力依旧,戏很容易被大众接受。只是在结构、情节设置、铺垫和引发还有可商榷之处,一些因果关系并非完全合理,舞台形式上也可以走得更远一些,一些调度还可以做得更具有语汇性。现在看来还是过于商业,戏有些水,侧重点并不明确,一些可以充分展现的人物还应该有发挥空间。

让我喜欢的是戏的意义。安子把矛头直指应试教育中的丑恶,虽然角色有些脸谱化,但是夸张的体现对于现实的讽刺展现得十分充分,让人在大笑之余感受到自己曾经所经历过的种种,特别是学生时代的影子。这一点应该是“麻花转型”中最大的亮点——通过讲故事让人们产生情感记忆、通过夸张和讽刺批判现实。

我不知道之后安子是否还会继续做话剧,还是重回影视创作。但如果有一天继续做话剧,我建议他能够去做一个相对踏实的小剧场戏,把表演和导演技法的东西好好磨练一下。“麻花”毕竟太商业,不可能有太多展现导演的空间。如果一味搞笑,那最终无非是沦为大鬼大魔等晚会性质导演之流。

至于“麻花转型”,其实它已经不是第一个开始尝试转型。目前的搞笑剧其实已经走到了尽头,能玩的花样和噱头已经玩得差不多,观众也逐渐开始审美疲劳,如果不能在技术上做出突破的话,只会让观众越来越少。“麻花”开始走“非拼凑段子”路线算是明智之举,因为戏剧本身并不是为搞笑而搞笑,晚会小品只是戏剧萌生出来的一个分支,连春晚的小品都会被观众越来越批判,何况一个私人剧团?论财力,“麻花”肯定是有底气,但估计又舍不得放弃搞笑,所以只能采取中间路线,把搞笑蕴藏在完整的故事里,同时找有想法的导演在搞笑之余把一些对社会的思索与情感进行展现。这是风险最小的一种转型,但也是相对比较稳妥的,只是不知道下一位导演能否像安子一样,不那么急功近利。换句话说,路子是对的,只看能持续走多久。

 

《那一夜我们搞音乐》——激昂的意义,不完整的戏

昨天去看了《这一夜我们搞音乐》,说实话,这是让我比较崩溃的戏。时间长、结构松散、节奏拖沓、冲突杂乱、风格样式不统一……要不是几个摇滚老炮们的助阵,这部戏绝对没有那么多掌声和喝彩。真是“戏不够,音乐凑”,甚至到最后是“戏不够,狗来凑”。一只可爱的小狗上台,其吸引眼神绝对盖过了其他所有演员……莫非这是邵泽辉导演的“自嘲处理”?秋野和副导演的那段“激情澎湃”的对白最让我受不了,谁都知道你是在借这两个人的嘴来对目前音乐现状的争辩与控诉,但必须要用这种面向观众的嘶吼来处理吗?包括最后面的模仿选秀,纯属是为了不在骂声中落下选秀而做。原本都是有名有姓的角色,到了最后都化成了“黑子”,假装是评委……建议导演再去看看有关“艺术完整性”的教科书。当然,作为一部唱片公司为音乐而呐喊的作品,或许不用估计这些,有了情绪有了主张,或许就够了吧!反正是把音乐节、娱乐圈自己的那点事揭露出来给观众增加笑料,虽然不新鲜,但也算勇于承认现实,哪怕是像老相声演员脱了裤子逗乐大家一样。

我理解音乐人的挣扎,理解他们的愤怒,理解他们的处境,如果但从演出意义来说,这部戏没有问题,但从创作角度上来讲,《搞音乐》不免过于“学生作业范儿”了。无论是剧本、导演或者其他。当然,不包括演员,演员们还是有点意思的,特别是朱经理、副导演以及谢天笑、秋野等人。虽然那些艺人们都是本色出演,但是效果颇佳。

由于《搞音乐》并非是戏剧人的作品,所以没有“转型之说”,只能说是他们注意了搞笑的不足,并且排这个戏就是为了宣扬音乐思想。最终的大段对白争辩,虽然难看,但是起码将“纯搞笑剧”的名字抹掉了,否则恐怕难以幸免。如果卢中强还会继续把音乐戏剧做下去,应该注意的是以音乐的方式,而不是仅仅用音乐来作为戏剧的串场。所描写的人物也应该更多是音乐人的生活,而不是泛泛的娱乐圈。

 

单纯搞笑已经走到了尽头

写这篇文章其实想讨论的就是一个话题:观众对于搞笑剧还能持续热度多久?很多戏剧人都会遗憾,觉得错过了在戏剧发财的最好时期。所谓的最好时期应该是05年~07年。那时候正是“搞笑剧”大火大卖的阶段,观众们太需要在剧场里得到快乐,于是那些没有完整剧本、没有完好导演构思、用段子笑料噱头拼凑成的低成本低质量演出都发了财。不少人为没有当时捞到一桶金而捶胸顿足,感慨自己或是放不下艺术的架子或是没有锐利的商业目光。

目前,单纯的“搞笑剧”已经基本走到了尽头,观众们的审美已经逐步开始提高。就算是乐,也得乐得开心,乐得佩服,而不是再被人咯吱。因此,“搞笑剧”虽然还会继续存在,但在内容和样式必须得到更新,而更新的基础正是投资人的品味和创作者的能力。作为投资人,如果再想着通过个没质量的年终盘点或者热门段子来取悦观众,只能是死路一条。而作为主创人员,特别是导演,则必须要在搞笑中开始“说自己想说的话”。

其实这两部作品都已经不是“纯搞笑剧”了,无论是《铜锣湾》的批判应试教育,还是《搞音乐》的批判音乐现状,其实导演们都是想要说话,只是说话的方式不同。相信再未来的搞笑剧中,导演们会越来越想说话,只是个人的能力不同会导致说话的技法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如果但以说话来说,《搞音乐》显然说得更加直白彻底,但如果以说话的方式来说,还是《铜锣湾》更有技巧。一边是讲故事,一边是谈现象,观众的喜好或许会不同,但好在二者都给盛夏的观众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快乐至于,能留下多少记忆,这恐怕是二位导演和戏的出品方应该下一步考虑的事情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