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在红楼我在西游》:在抉择中感悟与成长

(2009-05-04 01:05:09)
标签:

你在红楼

我在西游

戏剧

李珊

黄盈

杨申

戏剧公敌

娱乐

分类: “申”邃目光(独家剧评)

    以此文献给两位勇于改变自我环境的战士以及一位热爱话剧的新交知己

 

    我厌倦了现在的生活而渴望改变,你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不愿改变,到最终我发现原有的生活才能体现自我,而你发现理想其实原本就是虚无缥缈但又无法自拔。于是,你在留恋红楼中孤独地忘却,而我在西游中无奈地成长。——我的感悟

    《你在红楼,我在西游》——一部将红楼梦与西游记中人物对调产生的“大话式”戏剧,一部充满噱头、恶搞、流行元素、同时又能体现深邃主题的舞台作品,一部结合了两位青年导演优缺点的悲喜剧,一部让人嗤之以鼻同时又看到希望的时代作品!

    唐僧与秦可卿的生离死别,贾宝玉与白骨精的纠缠错爱,所有名著人物被颠覆解构重写,“猪流感”“我碎了”“街霸”“机器猫”等流行事物的滋生,靠搔首弄姿取悦观众的噱头——这些元素无疑都构成了一部“休闲娱乐消遣喜剧”。但我在剧中所看到的远不止如此:人生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面对环境压力的挣扎与妥协、恍然大悟后的失落与难以自拔……或许我不能肯定这部戏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也没兴趣听主创人员的解释。但仅从戏的呈现来看,以上的内涵我都有感触,能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

    我肯定编剧阿顺的思想境界,但无奈只能否认剧本的呈现,至少说是不完全认可。剧本的思路颇有新意,但所设计的情节过于简单,或者说幼稚,特别是前半部分。一旦把噱头和恶搞去掉,那么情节本身不具备太大吸引力。人物之间缺乏矛盾的体现,抒情远远大于冲突,因此在后半部分只能用独白来进行倾诉,缺乏戏剧性的展现。

    剧本的基本解构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该剧独缺“发展”这一部分。秦可卿为什么会爱上唐僧?唐僧又为什么会爱上秦可卿?仅仅是因为那段解救的劝诫和日后的送餐?如果说秦可卿爱上唐僧是因为他代表着一种信仰和理想,那唐僧爱上秦可卿又是为了什么?觉得她可怜?两个人通过什么事情来让关系变近?仅仅是林黛玉的冷言醋语恐怕比较牵强。另外,如果秦可卿爱的就是唐僧所代表的信仰与理想,那为何还要产生“你带我一起走”的思想?我们可以说这是人类自私的表现,但唐僧既然已经做出选择,为何还要在秦可卿自杀后悲伤地倒在院墙门口?悲伤的是秦可卿的死?如果仅限于此那未免小器了,他所悲哀的更应该是自己的软弱与难以自拔。我不能说编剧没有想表达的意思,目前,演出呈现得并不清晰,也让深度有所丧失。

    相比前者,贾宝玉与白骨精的感情则更有些生拉硬拽地安排。一见钟情并非不可能,但实在难以明了贾宝玉犹如韦小宝一样地死缠烂打的初衷。他究竟喜欢白骨精什么?如果用“因为爱,所以爱”来搪塞并非不行,但他对白骨精的感情从何时开始进展?如何从爱慕变成了深爱,宁愿放弃取经与徒弟决裂?在结尾,贾宝玉成长了,明白了家人对自己的重要,但能让他醒悟的原因我只能看到铁扇公主讲述的那段“养儿经历”,大部分篇幅依然是描写爱情。他回到大观园究竟是为了什么?在独白中似乎是他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但失去爱情并不能成为懂得责任的导致原因!因此,只能说唤醒亲情的剧本内容太薄弱,让人物转变显得比较牵强。

 

    李珊与黄盈都是青年导演中的佼佼者,特别是前者的想象与后者的技法。两个人先后导演该剧,总体来说基本融为一体,不是非常熟悉的人很难看出哪些处理是哪个人的风格。不过很遗憾,我属于非常熟悉的那一类。好话不多说了,只说现在呈现的问题。噱头是商业剧的必需品,但是否需要用如此之大的篇幅去制造噱头?在前半部分完全是喧宾夺主。黄盈对于“重复”“图解”等制造喜剧效果的技法掌握得非常到位,但与《未完待续》相比,实属如出一辙,未能有更多突破。而李珊的“韩语争吵”效果虽然出色,但完全是为搞笑而搞笑,虽然想法新奇,但因太过无厘头,而产生“咯吱嫌疑”。两位导演都展现了自己的喜剧能力,但叠加在一起虽然融合,并没有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让单纯地搞笑占用了绝大部分篇幅。

   虽然算是批评,但必须澄清一点。之所以搞笑占用篇幅过大,另一个原因是剧本并没有给出更多的剧情支持,这就是我在前面说过的“如果没有搞笑,那情节将更不吸引人”。导演的二度创作并没能够丰富剧本,仅用搞笑元素和喜剧技法来填补空白,这属于导演工作未做完整。究其原因比较复杂,但可以肯定,并非二人没有能力完成,而是他们输给了时间。

 

    演员的表演中规中矩,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也基本完成了演出需要。由于年轻与训练不当,一些演员出现了“脚下没跟”的问题,在台上将松弛与松懈时常混淆。台词与形体不能结合,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好在在该剧中并不严重。在这里特别要说一下北极熊吴嵩的表演,他作为一个曾经的相声演员,在表演上具有一定台缘,容易获得观众的喜爱,但在台词的逻辑重音与节奏掌握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观众的互动最重要的就是彼此交流的节拍,不要急于去追求效果,也不要因效果不大而急于交代。与观众交流既是表演,也是聊天,不要把自己的表演局限住,可以更加大胆、更加直接地去面对,逐字逐句地让观众明白你的意思,把他们从烦躁的环境中引入戏内。观众都是友好的,真诚地交流不会受到冷遇。假使在技术方面能有所学习和提高,那该演员的前途将更加光明,绝不仅仅是一个特型演员或者搞笑演员。

 

   谈谈音乐舞美吧,改编版的《女儿情》的背景音乐选择得非常棒,将演员的表演效果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煽情度绝对一流,远比原版的更具有魅力,大赞特赞!舞美营造出了很好的情景与气氛,但“大空场、无支点”的设置并不利于演员表演。完全可以在有限的景上更好地利用,让舞台调度和所产生的画面更加丰富,而不要仅仅是为了营造场景氛围。

 

     写到最后,必须要由衷地称赞和鼓励两个人——阿顺和金秋。虽然阿顺的剧本存在一定问题,但作为一个非专业的编剧,他的作品在内涵上并不比专业的编剧甚至成名的编剧逊色,只是在技法上有不足,难以将想表达的内涵更完美地展现。而金秋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勇于自己做戏、勇于承担着被“自己批评过的人批评”的风险,由衷钦佩!我从不去吹捧某个人,也不怕得罪某个人,但我坚信,加以时日,此二人必会有更大发展,目前他们需要的是去补修一些戏剧的基础与理论。

    

     又到了下评语的时候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要斟酌很久,呵呵)。如开头所写,这是我对这个戏的理解,其中基本都是从戏本身所联想到的。作为一部私人剧社作品,《你在西游,我在红楼》可谓优秀,它的真诚与可爱以及敢于想象是最大亮点。与同等阶层的竞争对手相比,它的呈现或许不能算是最好,但远在一些作品之上,更是能让我看到希望的曙光。我不仅仅被逗笑,更能看到一种深层次的探索——对于人生、对于情感,只是剖析得还可以更加透彻。它像是一块未完全打磨的美玉,虽然存在粗糙的棱角,但不能掩盖其美润之色。打磨应该是它今后的道路,只希望不要因打磨而产生过多的瑕疵——记得这份最初的创作冲动,记得自己最想追寻的东西。就像该剧本身传达的一样,既然你们不想拘泥于现有生活,那么突破和改变是一件好事。至于结局如何,任何人难以准确做出判断,但通过改变必然会得到人生的经验以及自我价值的衡量,无论胜败,敢于去做就无愧于自己的选择!

 

PS:30号看了这场演出之后,我毅然决然地下了一个决定——改变我的人生道路。由此可见,这部戏的能量还小吗?呵呵。另外,通过这部戏,让我认识了一些人,也更认清了一些人……多说无益,仅祝票房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