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午的分界》:在怀疑自我和崩溃中谢绝

(2009-04-05 00:29:06)
标签:

正午时分

杨申

文化

分类: “申”邃目光(独家剧评)
 一直以来,时常以艺术自诩。曾在阿姆斯特丹面对《向日葵》发愣,曾在太庙面对《图兰朵》出神……但所有的一切,均抵不过一部《正午的分界》对我的打击。它让我怀疑自己的艺术水准,更让我对判断力产生了惶恐。

    有很多朋友说我“崇洋媚外”,似乎只要是国外的戏剧作品就都会有欣赏价值,甚至远在国内作品之上。对此我并不解释,因为经验告诉我,我所看过的国外作品大多没有失望过,在每一部作品内我都能学到一些东西,无论是内容的开掘还是形式的表达。

    《正午的分界》给了我当头一棒!在长达2小时50分钟的观剧过程中,犹如在炼狱内的煎熬,时刻盼望着一种救赎,盼望着出色漂亮的处理出现,盼望着自己能够体味那“因空洞而深邃”的台词语言,盼望着能够接受演员们将捶打箱子作为情绪的表达方式……

     法国人的那点情调在这部戏中还是有所展现,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第一次看法国纯艺术电影一样,只是觉得拖沓、冗长、言之无物。或许是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法国人会把如此简单的情感纠葛用如此樊赘的语言来描述。2小时50分钟的戏,真正说人话、做人的交流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其余的全是大段的独白,而内容犹如天马行空,我实在不知道台词里面描绘的花花草草对突出主题与促进发展有什么必要关系。或许这种唯美就是法国人的浪漫,或许是中文台词翻译的模糊,或许是导演刻意的追求……我只能说,我无法接受。你可以笑我没文化不懂真正的艺术,但是不能强迫我故作深沉地欺骗自己。

     剧本展示的主题让我在8点半的时候就想过退场,但还是对于形式抱有希望。到了9点半,我已经开始绝望,但估计演出也快结束了,不差这一会,于是又坚持坐了下来。10点了,该剧竟然还没有要结束的迹象,一种渴望解脱的心情油然而生。这时候我的开始和自己较劲了,非得看看这戏会怎末结束,说白了,就是那种比较流氓无产者的心理——“和你丫耗上了!看谁能耗得过谁!”

     10点半了,演出终于结束了,我感觉自己就像登上了珠峰,大有一览众山小、胸怀天下宽的意味。看着演员们的汗水,在精神上依然为他们喝彩——真不容易,放中国演员早就死在台上了,不被情绪折磨死,也得被累死!散场后的空气是如此清新,和几个朋友随口聊聊,发现大家都像是被拘禁了几十年的囚犯,终于在死前获得了救赎……

     文化的差异或许是隔阂的所在,我承认自己不大懂得法国人文情怀,但正场演出的形式着实令我失望!所有的舞台处理均已被我猜到,比如白布和线的用法,可以说我想到的处理远比其呈现的丰富。演员的表演,只能用卖力来称赞,实在找不出其它亮点所在。导演手法可以用“粗糙”“简陋”来形容,当然要是非夸的话,也可以说是“一种简约”,但没有任何东西可让我学习。最令我受不了的是箱子制造出的巨响,耳膜不好的观众千万不能看,否则后果可怕。不知道法国人发脾气或者表达情感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家里打甩砸,但那种突兀其来的、偶尔蹦出一两次的爆发声,与拖沓冗长的剧情节奏有何协调可言!

     我能够感觉理解,所有的独白均是在把内心情感用唯美的辞藻来表达、用抒情的方式来阐述,用外界的事物来形容,但这种方式有个10分钟我会接受,目前的长度只能让我崩溃。我想,这个戏删掉一半,效果会好得多,不至于让观众觉得审美疲劳,也能够让更多的专家更好地扮演一个评论者——即使他们看不懂,但也可以笼统地说点套话,或者小议小评,总之是附庸风雅一番。

     单以呈现来说,我甚至怀疑这是一部荒诞剧,就是要让人疲惫和崩溃。但可惜这决不是,唯一荒诞的是还有一些人出门之后大加赞赏、品头论足……真看懂了么?或许真懂了吧,抱着这种心情,产生了我对自己艺术欣赏能力的怀疑,甚至告诉自己,如果这部戏能代表法国现在的演出水平,那我这辈子不看法国戏剧了,以免自己感觉到羞愧。

     这恐怕才是最荒诞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