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忒拜城》——中西合璧的成功案例

(2008-08-16 20:35:02)
标签:

古希腊戏剧

忒拜城

罗锦麟

中西合璧

戏剧

戏曲

河北梆子

文化

分类: “申”邃目光(独家剧评)

  (近日身体不适,文字散漫,若有语句不通文字不利之处敬请见谅!)

——《忒拜城》给我最大感受并非是演员的表演如何精彩,而是一种新的启示:或许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合适的方式来推广国外经典戏剧,对外国戏进行中国化。假如在思想上暂时无法沟通,那么就先用形式去突破。

 

  我记得曾经有个传统相声叫《列宁评剧》,郭德纲说过,说是过去评剧院为了“跟形势”把列宁与苏维埃生拉硬拽地放在评剧里作为内容,诸如“列宁打坐在克林姆林宫”“叫一声瓦西里听分明”之类的唱词极为可笑。相声无非是嘲讽“盲目跟风”表现“中西很难融合”等等。听的时候我着实乐了一会,但当我看完一部“古希腊河北梆子”——《忒拜城》后,却由大笑变成了微笑。

  和朋友一提“古希腊河北梆子”,不少人瞠目结舌不知所云,认为又是个“不伦不类,骗外国人买票的作品”。在开始我也曾有疑惑,直到看了戏才“豁然开朗”。

  该剧虽然在形式上来说还是梆子,但是却将古希腊戏剧的内容用中国传统艺术表现——一群希腊戏剧中的英雄、美女、神灵、君王等,穿着戏曲服装勾着花脸唱着梆子用念白说台词……看似是戏曲,但又充满戏剧气息,一为形一为神,虽说台词有时不免令人发笑,但胜在通俗易懂,而不失文雅。

  

   古希腊戏剧一词的概念,是让我这种以“戏剧为生命”的人尚且感觉头痛的,每当联想到那些作品,虽然极为欣赏其中的哲学性与剧本的结构,但依然会产生一种“抵触”,认为那是枯燥难懂的作品。相信与我拥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再少数,否则中国的古希腊戏剧研究就不会只是罗念生、罗锦麟一家人在独领风骚,而再难听到其他名字。而中国剧院更是常年没人敢排希腊戏剧,更是一种悲哀。

   河北梆子,一个虽然不能说是濒临灭亡,但也极少有观众的地方戏曲。说雅不如京剧,说俗不如其他,这种不尴不尬的地步也自然制约着本身的发展。中国戏曲往往擅于抒情而弱于叙事,且在思想内涵方面比较弱势。古希腊戏剧在这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可以为戏曲提供强力的支援,能够让原本内容单薄的梆子变成一部充满哲学性,可供思维延伸的作品。

   在形式上,一说到古希腊戏剧不能不谈到歌队。但戏曲对于古希腊戏剧的体现完全不比“歌队+独白”的效果差。戏曲中的假定性远远要高于戏剧中的!一些如战争、军队等大场面假如用写实方式来演,就算是像《大将军寇流兰》一样用100多演员也显不出壮观。但是假如用戏曲的形式则可以完美体现。“四个龙套代表千军万马”并非浪得虚名,比比划划的假装战斗也绝对比不上戏曲中的“对花枪”更能令人相信。一些原本应该是用独白念出的台词,当变成叫板后的唱段后不仅具有音乐性,更能让人容易理解。在加上戏曲中一颦一笑、一动一律,更能不断产生联想并掌控节奏。

 

  《忒拜城》是精彩的,精彩得让人出乎意料,精彩得证明了“中西结合”是可能的。在目前,单纯想普及国外戏剧作品不太现实的。除了中国观众自发的一种“怕难懂而排斥”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西民族不同与思维不同。

   世界观的不同使得一些国外作品让中国人并不理解,如《伊万诺夫》中主人公的自杀,中国人一直信奉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怎末可能理解“当生活失去目标失去意义”后的痛苦?如《海鸥》中主人公的自杀,中国人相信的是“要不为爱殉情,要不天涯何处无芳草,一次失败后还可以继续努力”,如何能明白“当发现自己的爱人从未爱过自己,自己追求的梦想一直是个错误”后的悲情?

   如此看来,既然从内部去让中国观众改变是困难的,那就不如从外部去突破。首先,用中国人更易于接受的形式来表现,比如戏曲化、中国剧情化等等,无论是让外国角色变成中国名字,还是让中国表演具有外国味道,都是可以去尝试的。虽然貌似简单,但对于观众来说,却是将“理解外国经典”的门槛降低了很多。当然,形式需得当,《忒拜城》的成功值得借鉴:

   中对西——用更强的假定性,用更强的抒情,用更易懂的言语,把难理解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西对中——用更具有思想性的内容作为基础,让剧本身更具有深度,增强叙事,让结构上更加合理。

  

   很遗憾,因为工作原因,《忒拜城》我并未能够看完。虽然仅仅看了四幕,但该剧的成功已经让我钦佩。不在于技巧多末纯属,不在于剧本多末深奥,而在于能够用最合适的形式表现最合适的内容。中西合璧我曾看过很多,在很久前就有人前去尝试。可以说,《忒拜城》不是创始者,但却是至今为止最为最出色的一部作品。就像最开始所写的,相声内容让人发笑,但现在看来,无论是对于国外戏剧作品的普及,还是对于中国戏剧自身的发展,还是少笑一些多做一些比较好吧。

   我不大笑,因为我不再认为可笑。我微笑,因为我证明了我并非孤身一人,目睹了成功。普及国外戏剧作品,路还很长,继续继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