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本人发表于12月7日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
一句话点评:利润、玩票、炒作使得“商业明星剧”走上了不归路
我所提出的“商业明星剧”有如下解释:首先,“商业”在此并不指那种正常的以市场为核心的运作方式,而是指“以获取最大利润为最终目的”的排戏观念。“明星”也不是指那些专业、特别是多年来坚持登台演戏、被观众们耳熟能详的知名演员,而是指那些怀揣“玩票、展示自我、借戏出名、话剧百年留个纪念”等心态、没有受过舞台表演基本训练的艺人!这类“明星”以歌星、主持人居多,特别是“快男超女”等选秀选手以及一些尚未搏出位的小牌艺人。一些电台、网络的DJ也热衷“票戏”,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多栖明星”。“剧”是指形式,鉴于许多演出害怕被比较而不敢随便定位为话剧、音乐剧等,于是只要是在舞台上演出,在此便统称为“剧”。
07中国话剧百年,放眼望去活跃在剧场的大多是这类“商业明星剧”,赖声川曾说:“商业只是一个运作方式。”这种言论在理论上来说是成立的,戏剧不是真空的,也必须要有票房。《暗恋桃花源》的巨大利润让许多人看到了商业戏剧的市场并纷纷效仿。许多戏剧投资人们过度追求利润使得戏剧变成了一个载体——以“营造卖点、制造新闻、炒作明星、突出噱头”为包装。同时,所谓“投资人中心制”出现了,从前的“导演中心制”“演员中心制”在商业中几乎消失,创作者仅仅是拿酬劳的生产员工。
观众对于演出的购票力有限,短时间内很多相似的戏上演必然引发竞争。11月以来,几个“知名”的“商业明星剧”各显其能,为争夺观众提高票房而开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奉旨越狱》与《莎士比亚的爱情密码》。两部戏的共同点是都号称“喜剧”“让观众笑”“现场音乐舞蹈”等,并且均有“快男超女”的加盟主演!
《奉旨越狱》的炒作主打“悬念牌”:一个角色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连续换超女、“明星”到处大作宣传、自写的自夸稿件出现在网络试图鱼目混珠充当媒体消息……调动歌迷们的热情,以便为支持偶像而买票,甚至出现“歌迷会包销门票”等传闻。首演的超女人选一再“保密”,充分造出“超女舞台剧pk”的氛围。22日首演时,该剧立即称27日还有另一超女的“首演”,场面将更加壮观。直至26日晚,才有消息爆出该超女“因道具靴引发脚旧伤而辞演”的消息。许多歌迷为看偶像而买票,有的甚至自费食宿长途赴京。偶像未登台,歌迷们感觉被骗,聚集在剧场门口高呼“退票”。
《莎士比亚的爱情密码》的炒作则纯属于“扯大旗做虎皮”:一个极为简单的都市爱情故事非要花费心和莎士比亚扯上关系。其实只是个带有“莎士比亚”名字的网络游戏,除了游戏角色中有“罗密欧、朱丽叶”之外,其余都与莎剧没任何关系。演出前,该剧自称“北京人艺新生代班底阵容”,甚至试图将《莎士比亚的爱情密码》与北京人艺排演的莎剧《大将军寇流兰》作为pk以增强知名度,有媒体记者甚至去《大将军》采访时希望演员比较两部戏……
如果说以上的炒作是商业戏剧所必须具备的部分,那么戏本身又如何呢?《奉旨越狱》主推“麻辣爆笑”——必须得让观众乐!演出时我也被逗笑多次,对一些导演的巧妙处理也颇为佩服。但演员表演上过于用力,极力去寻求剧场效果,最后适得其反成了“胳肢人”。为笑而造笑,无法显现创作者对于戏的举重若轻的驾驭能力。
《莎士比亚的爱情密码》但号称“让观众把剧场变成游乐场”,结果让人觉得觉得可笑。创作者本身幽默感与想象力的缺乏让戏变得幼稚:剧中所谓的游戏与现实之间的情景转换无非只是灯光的变化,演员表演犹如儿时“过家家”一样——“假装我是谁、假装我在做什么、假装我将如何”。
两部戏各显其能后却是“两败俱伤”。相信戏呈现的结果并不能代表导演和演员的能力,但在“投资人中心制”的前提下,他们所能够做的也只是“身不由己”的叹息而已。《奉旨越狱》和《莎士比亚的爱情密码》没有成功正是它们的急功近利。作为“商业明星剧”,失败的例子远不止这两部戏,所涉及的老教授专家、知名导演演员也不在少数。“商业明星剧”是否也是戏剧的“低端版”呢?在艺术上也许是,但在票价上绝对不是!投资人不惜成本地高额投入,“明星”们不计后果地做秀玩票,媒体们不问因果地协同炒作……循环往复变本加厉使其走上了不归路。观众不是傻子,当人们完全明白“明星炒作并不等于好戏”、不再随意相信宣传之时,也正是“商业明星剧”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