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申”邃目光(独家剧评) |
本文本人发表于2月6日北青报
[img]###图片1###[/img]
影视明星演话剧在2006年已经被广大观众所认识,大到经典剧目《暗恋桃花源》,小到《到现在还没想好》、《麻花3》等等,都在试图用明星效应为话剧制造卖点。
如果说私人剧团用明星演话剧是一种时尚和商业行为,那么正规剧团也在2007年开始走向了明星道路。其代表作品,当属全总文工团上演的《西望长安》,剧中的明星更是其他话剧所不能比拟的“影帝”葛优。
日前媒体曾传出无数消息,诸如葛优预防感冒、对舞台表演没有信心之说层出不穷。而观众最关心的,是葛优能否在舞台上发光,能否让明星演出的话剧成为一部精品。
本人一向不喜欢那种以明星为炒作点的话剧。这不仅因为许多明星根本不具有舞台表演能力,更是由于观众往往关注着明星而忽略了话剧本身。也许一些商业性的小剧场戏剧的剧本本身不具有研讨价值,只能用明星去造势,那作为老舍先生作品的《西望长安》应该不会存在这样的因素吧?
葛优作为全总文工团的演员,为团里演出本属于工作范畴。但当年未成名的葛优在团里只能跑跑龙套,而此刻功成名就,又处于“明星演话剧”的风口浪尖,炒作嫌疑就难以避免。建组之初,娄乃鸣导演曾笑谈选择葛优是因为其“酷似”剧中的骗子。葛优究竟是否能胜任,还要等到大幕拉开后才能见分晓。
终于,在2月2日观看了《西望长安》的预演,我由衷地松了一口气,演出的效果要比想象中好得多!假如用“明星演话剧”作为戏剧的一类,那么《西望长安》是我所看过的最出色的作品!葛优凭借着自己的“葛优风格化”的表演,征服了在场的观众,也让我对“明星演话剧”有了新的印象。
可以说,娄乃鸣导演选对了演员。葛优本人无论从形象还是表演风格上都“酷似”剧中的“骗子”,他那种松弛的表演、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把“葛式幽默”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剧中再现了几句葛优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更惹得观众发笑鼓掌。
我很欣赏葛优的表演,虽然在肢体表现力上,他显得有些僵硬和生疏,但舞台上的那种“游戏感”却是许多专业话剧演员都不具备的。“游戏感”使得他能够去吸引观众、感染观众,使得他把一个人物演“活”了,这正是话剧表演的魅力所在。
但是,我又不能不去思考另外一些问题:《西望长安》除了要突出葛优的表演之外,还剩下多少?如果说名演员演戏是这个戏的重点,那么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假如是把一部名剧完美地呈现在舞台,那还远远不够。
为了突出表演,导演舍弃了许多舞台形式与手段,仅用了简单的舞台布景和舞台调度去表现。也许是最近这类“返璞归真”的导演风格比较盛行,无论是林兆华的《活着还是死去》,还是这部《西望长安》都没有让我看到特别出色的导演技巧。前者曾声明自己“没采用任何舞台处理”;后者则看得出有一些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只围绕葛优的个人表演来服务,几段群众场面的戏完全可以处理得更加丰富。
让我觉得有趣的是舞台上悬挂的投影。也许放在别的戏上,这种不断解释剧情和人物心理的手法会被称作“图解”(戏剧贬义词,表示把事物完全说白、比较拙劣的表现手法),但是在《西望长安》中,这个处理就有了自己的味道,它让舞台更加活跃而生动,增强了表现力。
舞台布景很简单,抽象的感觉,写意性很强,但却没能带来更大的视觉表现力与冲击力。几块积木道具的不断变换,并没能看出更多的内涵,除了“门”的用途,其他的作用不够明显,只能属于猜测的范畴。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或许这个舞美设计的“外皮”厚了一点。
剧中也大量出现了当今流行的词汇和事物,这让观众更易于接受,即使是有些许“讨巧”的感觉,但并不影响演出的整体效果。只是音乐的选择和部分演员的服装,有点让观众“跳戏”,还有商榷的余地。
演出结束后,观众的掌声久久不息,这是对于《西望长安》最大的赞许,至于这些掌声该由葛优和演出的其他因素如何分配,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如果说话剧首先是要让观众喜爱,那么《西望长安》完全做到了,其艺术水准也远远高于一些纯商业话剧。葛优的表演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影帝”,同时也适合在话剧舞台发展。可以说,没有《西望长安》,葛优的话剧梦很难被成就;但假使没有葛优,又有谁能成就现在这部《西望长安》呢?
[img]###图片1###[/img]
影视明星演话剧在2006年已经被广大观众所认识,大到经典剧目《暗恋桃花源》,小到《到现在还没想好》、《麻花3》等等,都在试图用明星效应为话剧制造卖点。
如果说私人剧团用明星演话剧是一种时尚和商业行为,那么正规剧团也在2007年开始走向了明星道路。其代表作品,当属全总文工团上演的《西望长安》,剧中的明星更是其他话剧所不能比拟的“影帝”葛优。
日前媒体曾传出无数消息,诸如葛优预防感冒、对舞台表演没有信心之说层出不穷。而观众最关心的,是葛优能否在舞台上发光,能否让明星演出的话剧成为一部精品。
本人一向不喜欢那种以明星为炒作点的话剧。这不仅因为许多明星根本不具有舞台表演能力,更是由于观众往往关注着明星而忽略了话剧本身。也许一些商业性的小剧场戏剧的剧本本身不具有研讨价值,只能用明星去造势,那作为老舍先生作品的《西望长安》应该不会存在这样的因素吧?
葛优作为全总文工团的演员,为团里演出本属于工作范畴。但当年未成名的葛优在团里只能跑跑龙套,而此刻功成名就,又处于“明星演话剧”的风口浪尖,炒作嫌疑就难以避免。建组之初,娄乃鸣导演曾笑谈选择葛优是因为其“酷似”剧中的骗子。葛优究竟是否能胜任,还要等到大幕拉开后才能见分晓。
终于,在2月2日观看了《西望长安》的预演,我由衷地松了一口气,演出的效果要比想象中好得多!假如用“明星演话剧”作为戏剧的一类,那么《西望长安》是我所看过的最出色的作品!葛优凭借着自己的“葛优风格化”的表演,征服了在场的观众,也让我对“明星演话剧”有了新的印象。
可以说,娄乃鸣导演选对了演员。葛优本人无论从形象还是表演风格上都“酷似”剧中的“骗子”,他那种松弛的表演、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把“葛式幽默”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剧中再现了几句葛优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更惹得观众发笑鼓掌。
我很欣赏葛优的表演,虽然在肢体表现力上,他显得有些僵硬和生疏,但舞台上的那种“游戏感”却是许多专业话剧演员都不具备的。“游戏感”使得他能够去吸引观众、感染观众,使得他把一个人物演“活”了,这正是话剧表演的魅力所在。
但是,我又不能不去思考另外一些问题:《西望长安》除了要突出葛优的表演之外,还剩下多少?如果说名演员演戏是这个戏的重点,那么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假如是把一部名剧完美地呈现在舞台,那还远远不够。
为了突出表演,导演舍弃了许多舞台形式与手段,仅用了简单的舞台布景和舞台调度去表现。也许是最近这类“返璞归真”的导演风格比较盛行,无论是林兆华的《活着还是死去》,还是这部《西望长安》都没有让我看到特别出色的导演技巧。前者曾声明自己“没采用任何舞台处理”;后者则看得出有一些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只围绕葛优的个人表演来服务,几段群众场面的戏完全可以处理得更加丰富。
让我觉得有趣的是舞台上悬挂的投影。也许放在别的戏上,这种不断解释剧情和人物心理的手法会被称作“图解”(戏剧贬义词,表示把事物完全说白、比较拙劣的表现手法),但是在《西望长安》中,这个处理就有了自己的味道,它让舞台更加活跃而生动,增强了表现力。
舞台布景很简单,抽象的感觉,写意性很强,但却没能带来更大的视觉表现力与冲击力。几块积木道具的不断变换,并没能看出更多的内涵,除了“门”的用途,其他的作用不够明显,只能属于猜测的范畴。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或许这个舞美设计的“外皮”厚了一点。
剧中也大量出现了当今流行的词汇和事物,这让观众更易于接受,即使是有些许“讨巧”的感觉,但并不影响演出的整体效果。只是音乐的选择和部分演员的服装,有点让观众“跳戏”,还有商榷的余地。
演出结束后,观众的掌声久久不息,这是对于《西望长安》最大的赞许,至于这些掌声该由葛优和演出的其他因素如何分配,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如果说话剧首先是要让观众喜爱,那么《西望长安》完全做到了,其艺术水准也远远高于一些纯商业话剧。葛优的表演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影帝”,同时也适合在话剧舞台发展。可以说,没有《西望长安》,葛优的话剧梦很难被成就;但假使没有葛优,又有谁能成就现在这部《西望长安》呢?
后一篇:我是否该起个评论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