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范美俊|一劍廿年添彩桑梓:倪宗新《楊升庵年譜》再讀

(2020-11-10 21:02:02)
标签:

倪宗新

杨升庵

年谱

研究

分类: 范美俊-美术论文

范美俊|一劍廿年添彩桑梓:倪宗新《楊升庵年譜》再讀

范美俊|一劍廿年添彩桑梓:倪宗新《楊升庵年譜》再讀

范美俊|一劍廿年添彩桑梓:倪宗新《楊升庵年譜》再讀

图1:倪宗新《杨升庵年谱》封面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6月版


一劍廿年  添彩桑梓

——倪宗新《楊升庵年譜》再讀 

范美俊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成都 611731

               摘要倪宗新是書法研究的熱心人,曾主編四川省書協的報紙《書法家》。而他對家鄉新都的狀元郎楊升庵尤有興趣,20多年前就開始找尋資料了。他與楊升庵非親非故,也不因桑梓之情而青睞有加,實乃不滿當下研究的一些盲點與缺憾,如資料散亂無序,學人各自為陣,甚至連一些基本史實都有錯訛。20136月,一部多達130萬字的楊升庵年譜長編終於出版,立體地展示了這位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匠的各個方面。基於這樣的基礎研究,楊升庵的書論、詩詞、散文集、書法集等系列成果也就陸續出來了。無疑,倪宗新的楊升庵系列基礎研究,既夯實了巴蜀文化名人的基礎研究,為研究者帶來基礎性文獻,也確實為桑梓添彩了。

    關鍵字楊升庵 年譜 狀元 倪宗新

 

20136月,倪宗新所著的《楊升庵年譜》一書出版,是一部分上、中、下三冊的巨著。但當時我忙於他務並未細讀,近年則因撰寫相關論文等緣故而重讀了該書,也生發出一些感慨,於是有了如下拉雜的文字。

初識倪先生,是在200310月的成都市大邑縣花水灣,由四川省書學學會主辦的書學討論會在這裡舉行。當時,我和現任中國美術館副研究員的薛帥傑都還在讀研,屬於小字輩的與會者,但與這位剛從新都區重要領導崗位退下來的長輩相談甚歡,一見如故。

倪先生是書學研究的熱心人,曾主編四川省書協的官方報紙《書法家》,除一些固定版面外,還注意收集四川或在川讀研的書學研究者的資訊,諸如全國書學討論會或重要論壇,只要四川有入選或獲獎就立即刊登相關消息。而他對楊慎(1488-1559)的研究,聽說他很早就南下北上找資料做準備了。其中的甘苦冷暖,也只有他自己才知曉。偶爾,他也會提到一些碰壁的傷心往事,比如有的图书館在付費後允許拍攝相關資料,但只允許拍不到三分之一的局部,交再多錢也不干。唉,他很是不解:這並非出於什麼商業目的呀!當然,愉快的事情也不少,楊慎曾長期謫居雲南,據先生所說他因此與現在昆明、保山、大理等地的研究者保持了密切而友好的聯繫,有的竟然搞得如同親戚一般熟悉,他們都有一個共同愛好:尊敬楊慎而且有所研究。

我對楊慎瞭解不多,讀初中時曾春遊瀘州玉蟾山,見過他寫的“金鼇峰”三字,但有研究者認為這並不是其手筆。因為研習書法的緣故,我也知道他比清人早很多就開始訪禹碑。另外,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件事,就是楊慎是明代四川出的唯一狀元郎,其故鄉新都近年來都快成了一些高考生的膜拜打卡之地了。而清代的四川,也僅僅出過一位狀元郎,即資中的駱成驤,又因在南宋時還出過另外一位狀元郎趙逵,故而有了資中如今頗為熱鬧的狀元街。不管怎樣,說明今人對狀元郎還是有感情的。當然,楊慎更為著名的則是作《三國演義》開篇之詞,寫下了極具歷史時空穿越感的名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而該詞成為了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在楊洪基低沉雄渾嗓音的演繹下,其歷史的厚重與滄桑感,非時下一些花哨膚淺的片頭曲可比。

倪先生與楊慎非親非故,他不因有桑梓之情而青睞有加,也不仿時下“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流行做法,為鄉邑人中的名流鼓與呼,甚至是那些子虛烏有的孫悟空、西門慶,有的地方為達目的還不惜移花接木與無中生有。當然,他更非是時下為某筆基金專案什麼的虛晃一槍隨便報個課題,就開始所謂的“研究”。之所以要研究楊慎,實乃不滿當下研究的一些盲點與缺憾,顯然,他也有對這位百科全書式的“明代第一才子”的個人興趣。倪宗新先生筆名“桑子”,音同“桑梓”,不知道是否因有楊慎這位桑梓名流的緣故。無疑,楊慎這位因“議大禮”兩遭廷杖奇跡般活下來的傳奇人物,無論是在古代史學、政治學,還是書學、金石學等方面都有研究價值。但當下研究的現狀卻是資料散亂無序,各領域學人各自為陣,甚至連楊慎本人的基本史實都有一些以訛傳訛之處。譬如,這部《楊升庵年譜》一書,就考證了楊慎號“升庵”的四種來歷,其中清初的王漁洋認為:“楊升庵先生在滇南,每出遊,乘一木肩輿,僅容膝,狀如升,所謂升庵也。”而他認為,這是其父親楊廷和按楊氏家譜排行所取的號,其四子除楊慎號“升庵”外,還有楊惇號“敘庵”、楊恒號“貞庵”,楊忱號“孚庵”。其叔父之子也都有末字為庵的號,這與楊慎被貶至雲南才“因號升庵”並無關聯。顯然,這也是專門研究楊慎某一方面的學人無法獲知的細節。

該書的寫作時間相當長,字數一加再加並數易其稿。2008年,在攀枝花舉行的四川省首屆書法理論研討會期間,他說已完成75萬字。2010年,在新都舉行的四川省第二屆書法理論研討會期間,他說還未寫完。2012年,在眉山舉行的四川省第三屆書法理論研討會上,原本以為可以見到這部著作了,但見到的卻是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楊升庵書論》,他說年譜還在著急地請業界專家提意見。20136月,這部年譜終於由中央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沒想到已是一部厚厚的130多萬字三卷本的大部頭,這可是他自1999年以來的心血啊!常言道“十年磨一劍”,而這本書居然花掉他近15年光陰,如果算上此前他與家鄉這位明代名人的一些研究緣分,應超過二十餘年光陰了。而且,這把劍還在磨。20155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又出版了由他編校的《楊升庵詩詞》,全三冊共105萬字,是國內迄今為止出版的楊升庵詩詞曲的全集本,可謂在年譜基礎上開始向專題領域進發。全書共網羅各本別集、雜著、類書、方志、總集、碑刻、墨蹟,計收詩2522首、詞361首、曲249首,總計達3132首,遠超舊著堪稱完帙。我曾修過家譜,區區數千字就用了近半年時間,掛在網上後遇到熱心網友指正就不敢再掛了,而要等稍微像樣之後。後來,我與同門宗親范國祿、范美芳共同努力,歷時近兩年在2018年開春才完成《四川隆昌高峰寺范氏族譜》。而一個年譜,居然用130萬字去寫,這得有多少文字資料的爬梳與考證、多少的實地的訪問與考察、多少的圖書與實物的清理啊!看過美術史論界如徐悲鴻、張大千年譜或年譜長編之類的一些著作,但這部年譜實在是太長了,忙碌的當下人要認真讀完可能都需要勇氣,何況去寫?

該書以年譜為中心進行寫作,是目前國內出版的第一部全面記述楊慎的年譜長編,較立體地展示了這位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匠的各個方面,我曾經為該書寫過一則簡評,可惜未能發表,我認為這是目前國內出版的第一部全面記述有‘明代第一才子’之稱的狀元楊升庵的先世、讀書、赴試、為官、裡居、謫戍、交遊、著述、書法、影響的年譜長編。作者從寫作構思、查找資料、實地訪問、動筆寫作到正式出版該書歷時近15年,從各種遺墨、遺著、史料、實物等擇其菁華爬梳剔塊、詳細考訂,最終編撰成這部達130萬字的上、中、下三冊年譜,較為立體地展示了這位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匠的各個方面,為楊升庵進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文獻資料基礎。

也無需諱言,據我的閱讀與觀察,特別是在撰寫《楊慎復古書法觀念及成因探析》一篇長文大量查閱資料時,也發現該年譜有一些比較明顯的錯別字,可能當時編校的時間有些緊張,而且倪先生也沒有形成研究的團隊力量,還有些單打獨鬥。我給他說過,他說他也發現了,希望再版時能夠校正。

倪先生不諳時下一些時髦的學術名詞與研究方法,硬是如老黃牛拉車般一趟趟地搬運其辛苦得來的資料,然後如煉金師那樣披沙揀金,梳理出可信而且有價值的材料,再如春蠶吐絲般一絲一縷地以時間為序編制成年譜。怕研究不夠,為豐富和立體這位四川名士,同時也為了後來的研究者保存史料,還將部分關鍵史料附錄書後供讀者參鑒。該書也比較創造性,我認為有兩點:首先,打破過去年譜僅有文字的情況,配有家譜、畫像以及楊慎的一些含題跋、手卷等在內的書法作品,不但圖文並茂,也打破了閱讀時全是文字的枯燥感;再次,把楊慎去世後至近年的一些大事也編入年表,這可以大致看出後來紀念與研究者的一些情況,也反映出楊慎在後來歷史上的地位變化。眾所周知,長於江油市清蓮的李白、客居成都的杜甫,出生眉山的蘇東坡,是當仁不讓的對四川乃至中國有重大影響的文化名人,而楊慎則堪稱是明代傑出人物的代表,其妻黃峨(1498-1569,與卓文君、薛濤、花蕊夫人並稱“蜀中四大才女”,是一位才華頗高的奇女子。

我突然一驚!時下的學術研究,已擺脫了簡單羅列事實加分析最後得出結論的所謂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老套治學方法。而是盡可能全方位地讓史料、實物、遺跡等各種“文本”說話,作者並無明顯的結論和立場,但又可從中可大致管窺作者的意圖。這樣的研究法,以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白謙慎的《傅山的世界》為代表。前書以一年為限,選取一個時代截面去展開歷史,講述各色人等在1587年如何粉墨登場,大量為史學家忽視的小事,卻可能與此前此後若干大事有著機緣。而後書並不是一本孤立探討傅山書法的評傳,裡面有其交友、遊歷以及遺民情結等,佐以國內外博物館藏的難得遺物與書跡等文本,以一定的邏輯加以組織並略加分析,一個以傅山為視角的17世紀立體的書法史、文化史就呈現在讀者面前了。

這樣的治學,既避免了時下學界集數篇論文拼成一篇垃圾論文的流行病,同時也避免了先入為主的“主題先行”做法。前者所拼湊成的垃圾文字,所有的材料甚至結論都是二手的;後者則往往是先有了結論再找材料,而這樣的研究法還屢屢出現在時下一些中標的國家級課題的題目中,還沒研究就有了傾向性結論,而這樣的研究,是否合適?又是否有價值?

因此,以年譜長編的方式去客觀展示一個尚未為學界熟悉的人與事,這種研究方法值得肯定,也與乾巴巴的某一方向的研究,如書法、繪畫、詩詞、戲劇等門類相區別,雖然這些研究也有價值而且顯得更“專業”。比如,我所熟悉的徐渭就是這樣被分割研究的,研究書法的與研究文學、繪畫、戲劇的人毫無交集,即便是同為文學研究,是研究徐渭的詩詞還是散文,也可能會分得很清楚,更不用說跨界去研究戲劇了。其實,我認為徐渭是整體而統一的,知曉其他方面完全可以對某一方向性的研究大有裨益。比如,楊慎家族與當時朝廷的君臣間的關係究竟怎樣,有無利益共同體或結黨的情況,眾所周知明代“黨錮”相當厲害,而這一切對楊慎本人的影響應該是很重要的。顯然,年譜研究可以為方向性研究提供文獻基礎,其研究本身也是重要的全域性成果,雖然在某些方面無法做到有深度。另外,這種研究與時下對歷史人物的戲說、評彈,準確地說是胡編亂造,如對唐伯虎的消費、消遣性戲說等完全沒關係,那是戲劇衝突需要,而與嚴肅的學術研究無關。

近年來,筆者對美術界重視展覽、輕視學養的功利價值取向有所批評,同時對理論研究的浮躁以及催生這種浮躁的體制也有所批評。可以說,我為當下學人的專業化走向和古代楊慎那樣有綜合素養的文人的遠去而感到悲哀。似乎,倪宗新先生也是研究楊慎的合適人選,他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四川省楊慎研究會會長,同時還是中國書協會員,一位技法不錯的書法家與小有成就的書學理論研究者,還是一位寫得一手好詩文和評論的業餘作家,他甚至對古代政治史、版本學都有所涉獵。而以這樣的學科結構與知識搭配,對楊慎年譜進行綜合研究而且歷時近20年還在繼續,其著作的含金量自然就不可忽視,該著作2015年獲得成都市政府第十一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就是證明。因此,倪先生不僅值得學界尊敬,其綜合性研究方法也值得效仿。

范美俊|一劍廿年添彩桑梓:倪宗新《楊升庵年譜》再讀

2:倪宗新《杨升庵书论》封面  四川美术出版社20104月版

還值得一提的是該年譜長編出版後迅速為研究楊慎的案頭工具書2018年初,中共成都市新都區委、成都市新都區人民政府、四川省楊慎研究會、四川省楊慎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偉大哲人·紀念楊升庵誕辰530周年學術論壇”並向社會徵稿,共收到全國稿件111篇,經過評審委員會的初評、複評和終評共評選出論文69篇,筆者的論文也有幸入選。從大部分入選論文可以看到,已開始引用倪先生含年譜長編在內的資料性著作了。新近,倪先生基於年譜長編的基礎研究,還取精用宏將繼續出版楊慎的散文集、書法集。無疑,該年譜及系列基礎研究的出版物,既夯實了巴蜀文化名人的基礎研究,為研究者帶來基礎性文獻資料,也確實堪稱為桑梓添彩了。

(全文共4800字)

注:载《文化中国》(加拿大文化更新中心学术季刊)20203期(总第104期),P125-128ISSN1201-067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