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刚:解读王微的《叙画》

(2012-04-19 21:54:26)
标签:

王微

山水画

《叙画》

韩刚

文化

分类: 范美俊-转载专区
解读王微的《叙画》

韩刚

(载《中国书画报》2012年第29期第5版)

 【原文】辱颜光禄书。
  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而工篆隶者,自以书巧为高。欲其并辩藻绘,核其攸同。
  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灵亡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曲以为嵩高,趣以为方丈。以之画,齐乎太华;枉之点,表夫隆准。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孤岩郁秀,若吐云兮。横变纵化,故动生焉;前矩后方,而灵出焉。然后宫观舟车,器以类聚;犬马禽鱼,物以状分。此画之致也。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
  【全译】承蒙颜光禄大夫来信。
  (您在信中)以为绘画不仅仅属于技艺的范畴,如果达到了最高境界,应该与《易经》中的卦象(能显示天地万物之理)具有同等效果。而那些擅长篆书和隶书的人,自以为书法写得巧妙会比绘画高明。在这里,我要一并说明绘画和书法的辉煌价值,证实两者的相同之处。
  一般来说,绘画的人所要尽力追求的是客观世界中物象的外形而已。而且古人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用来考察城郭、疆域,也不是用来指明州郡位置、标注要塞山丘以及划分沼泽、河流。绘画所反映的是客观物象之形,而其体现的灵动有趣之美正是来自绘者的内心感受。自然山水的灵趣(即“神”)无所显现,所以它(灵趣)所依托的山水形貌就不会打动人;人的视野有限,所以看到的景象就不能周遍。于是,画家用一管笔,去描绘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以对自然山水局部的描绘,去表现眼睛所看到的景象。用来回曲折的笔势可以表现嵩山的高峻,用纵横奔放的笔势可以表现仙山的缥缈。用急促的“叐笔法”可以描摹华山,用斜侧的“点笔法”可以刻画山石的正面。山的高低、崎岖像是人的眉额颊辅,自然含笑;孤岩苍郁秀美,仿佛在吞雾吐云。用笔纵横变化,前后符合法度,故能使物象产生灵动的效果。然后按照“器以类聚”、“物以状分”的原则点缀一些宫殿、寺观、舟船、舆车与犬、马、禽、鱼。这就是绘画的至理。
  远眺秋云,神采飞扬;坐临春风,思绪壮阔。这种心旷神怡之乐,即便是聆听金石之乐、把玩珪璋之宝也很难获得。打开画册细细欣赏,与翻阅《山海经》之类地图的感觉迥然不同。(画面上)绿树随风飘拂,白水激荡溪涧。啊!这难道只缘自画家笔墨技巧的娴熟吗?这是他美好的内心世界在画中的体现。这才是绘画真正的情趣所在。
  【解读】王微(415-453),字景玄,南朝宋时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沈约《宋书》王微列传),16岁时举秀才,曾官司徒祭酒、主簿、太子中舍人、右军咨议参军等职。《宋书》说他“素无宦情”(对做官从来都没有什么兴趣),对官职曾“称疾不就”、“并固辞”。王微这种高洁的隐逸情怀与宗炳颇为相似。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宗炳、王微皆拟迹巢由,放情林壑,与琴酒而俱适,纵烟霞而独往。各有画序,意远迹高,不知画者,难可与论。”王微“性知画缋(绘)”。据谢赫《古画品录》“第四品”记载,他与史道硕一起师法荀勗、卫协,“各体善能。然王得其细,史传其真。细而论之,景玄为劣”。荀、卫均为人物画大家,王微也应该以画人物为主。“王得其细”即王微学到了荀、卫画法精细的一面。“景玄为劣”即王微的人物画水平实逊于史道硕。但是,王微给当时画苑及后世画史留下了“著名山水画家”的印象。如他的《与友人何偃书》云:“吾性知画,盖鸿鹄识夜之机,盘纡纠纷,咸纪心目。故山水之好,一往迹求,皆得仿佛。”类似的记载也见于稍后的沈约《宋书》中。之所以如此,一是山水画在当时是新兴画科,从事者少,一旦从事,就很容易引起关注;二是王微善于思考、提炼、总结绘画理论。
  王微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价值。俞剑华先生在《中国绘画史》中对其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存《叙画》一篇(实际上是王微给友人———当时著名文士颜延之的一封回信),主要是探讨山水画理、画法的。它在山水画论史中的重要性和开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其一,《叙画》全文大旨归宗《易经》。“动”、“变”是《易经》的核心思想,如“《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动者尚其变……《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等。而《叙画》也正是以“动”、“变”为核心思想的,如“灵而动变者心也”、“横变纵化,故动生焉”等。
  其二,不同意时人“书法高于绘画”的说法,肯定了绘画的价值和地位,说它与作为中国文化原点、基石的最重要经典《易经》所述易象同体(即同一本体或本源)。需要说明的是,魏晋以前,书家与画家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前者多为官员、士人,后者则被认为“止艺行”耳。因此,王微大力倡导书画相通之论。他的这一思想开启了唐代张彦远著名的“书画同体”论,对后世源远流长的“以书入画”理论的形成、发展亦有重要影响。
  其三,认为山水画创作源于画家内心被自然山水感动而产生的激情。
  其四,认为山水画不是画地图,而是“形象”与“灵趣”并重(即形神兼备),与顾恺之“以形写神”观点接近,是对顾恺之人物画论的创造性转化,与宗炳论山水画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异趣。此外,“山水画不是画地图”的观点对萧绎《山水松石格》中“高岭最嫌邻刻石,远山大忌学图经”的思想有重要启发。
  其五,认为作山水画应注意远近、大小等透视问题,宜采取“以小见大”之法。宗炳《画山水序》中也讨论过类似的问题。可见,透视是山水画初兴时画家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其六,将自然山水人格化(与西方文艺理论中的“移情”说有相通之处),注重其言笑情性,直接开启了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等山水画理论。
  其七,认为山水画点景的处理应遵循“器以类聚”、“物以状分”的原则(这一观点来源于《周易·系辞上》所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对谢赫“六法”中“随类赋彩”画论的提出有很大影响。
  其八,主张山水画家应看破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以淡定的心境去观察和体会自然山水;只有做到“天人合一”,自然山水的灵趣(明神)才会体现在画作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