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郡范氏家谱》序 范美俊 勘校
(2008-09-10 08:22:51)
标签:
高平郡范氏家谱文化 |
分类: 范氏 家谱研究 |
《高平郡范氏家谱》序
(清)范元凤字茂远
范美俊 勘校
昔姬公[01]有氏族书,尝(原文作“甞”)自史失其官(原文作“宦“)列而姓,于是乎有谱。欧阳氏以五世为一宗,图记亲也;眉山苏氏[02],复兼善恶,示劝也。夫人各有亲,人自为劝(原文为“勸”),因而笃恩谊、明礼教、序昭穆、审源流,其岂不重哉?溯高平郡[03]自尧[04]裔刘累,其后为士师[05]会食采于范[06],因以为氏,乃复氏焉。春秋时,有范武子[07]为晋上卿,世执政;(范)蠡[08]为越臣,巨富号陶朱;汉有(范)滂[09]为清诏御吏;梁有(范)荣为吏部尚书;(范)质[10]为宰相,(范)鲁公柏为梁州门吏。其余登显宦者,不可胜数。然皆我高平后裔也。
又我(范)仲淹[11]公为参政,后升宰相,其长子纯佑为兵部尚书、其次子纯仁为右丞相、三子纯礼为翰林学士,后升都察院。原籍江南苏州吴县,(范)纯佑传四世至衍公,始居闽中宁化石壁。至七世祖讳远岗公,因季世鼎沸宦游广东潮州,退隐于海阳居住。至十一世祖讳文质公宦游南京,别驚之职,原居海阳。至元[12]初与子(原文作“父”)良佑公号绵山复创业兴邑之南。后法茂公又至兴宁县鸭毛垅居住,又移惠州长乐县地名泥坑蜻蜓点水屋基立业,建业百余亩。迨至明朝末年,岁荒世乱间,文凤公又迁永安中镇约洞坑住。至茂远公於清雍正癸卯[13]年,乃自粤携来川叙州府隆昌[14]三龙桥黑水凼等地,名高峰寺[15]杜家嘴居家焉。
嗟嗟!追念先人不无星碁之感,抚念后嗣要惟安家之心,迄今故谱虽存,继续重修,不得委为异视,如任其誌焉,未逮,何为序也?
茂远(名元凤)自恨无能□期体父衷(原文作“忠”),不能体念先人,乃爰□前代故谱以明由来班列后昆,以誌后昆次序,且付梓人详为刊刷。亦谓兾明礼教,思恩谊、审源流、序昭穆。倘后有克自振拔,愿后之延子延孙读之续之,克迪前光,继其祖武,是又子孙之愿望也,□□□,摩用以恢宏先绪而不忘旧德者,是又□□所厚望也。故曰:氏之有谱,犹国之有谱也,嗟(原文作“□”)夫,岂诬哉?
(区区数语略以为序),是为序。
范美俊 2006年腊月
注释:
[01] 姬公:即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同母弟。他辅佐武王灭掉殷纣。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02] 眉山苏氏:即的唐宋八大家中北宋时期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今四川眉山西南隅纱彀行内有其故居“三苏祠”。
[03] 高平郡:范姓因封地而得姓,最早在山东范县,后来却发扬光大于山西高平地区。全国各地的范姓家族,全都共奉“高平”为世代相袭的郡望。高平,即今山西高平县,始置于后魏、名如其实,正是一块四面皆山的高地。
[04] 尧:即上古的圣君帝唐尧,姓陶唐氏,著名的三皇五帝之一。
[05] 士师:战国时期官职,相当于今之法官。士会为范姓始祖,又名大禄,据历代范氏、刘氏谱牒记载,是刘氏大始祖监明(帝尧长子)的63世裔孙,即刘氏得姓始祖刘累的46世裔孙。士会是在周定王14年(公元前593年),由于仕晋有功而放封食采于范,后被举为范氏得姓始祖,2500多年来被世代子孙奉祀不辍。由此可知,范姓至今已有近三千年历史。 原属刘姓的士会,当初又怎会被封食采于范邑,使得他的后裔,从此跟“范”字结下千秋万世不解之缘的?《春秋》载:“周定王十四年,晋使士会将中军伐戎有功,献狄俘于王室,兼为周太传,五十年告老终养范邑,尊号范武子。” 据范氏旧谱载,范武子士会共有士燮、士鲂、士球三子,后来继承他的,是长子范文子士燮。其早年曾随父士会投奔秦国并生儿育女,其后,士会归晋,也跟着回乡,一部份子孙仍留秦地,并没有改姓为范,仍姓刘。汉皇刘邦也系出此支,为士燮后裔。
[06] 食采于范:范姓与刘姓同源,刘累后裔有一部份分姓为范,是由于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士会食采于范,后来他的子孙“以邑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范邑,在今山东寿张县的西方,位于黄河北岸,现改称范县,今属河南省濮阳市。
[07] 范武子:晋上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