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慈城镇——慈孝传家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记住乡愁》第三季解说词录记 |
第四十四集
慈城镇——慈孝传家
《记住乡愁》主题曲《乡愁》词: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乡愁是一杯酒,
乡愁是一朵云,
乡愁是一生情。
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游子,
你可记得,
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307《记住乡愁》第三季第四十四集)
冬日的清晨,慈城在微凉的薄雾中醒来,街巷里的集市,满足了古镇人家的日常生活,孔庙前的甬道,往来穿梭着忙碌的身影,湖边的空地上,早起的人们感受着天地之和。坐落在浙江省东部,宁波城外的慈城古镇,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吞并吴国之后,为彰显霸主地位,在三山环抱、碧水萦绕之处建起一座城池,数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繁衍生息,安享着岁月的宁静与祥和。
记者王静:“四明苍苍,姚水泱泱,慈城古镇就坐落在浙东沿海这片灵山秀水间。在这座以‘慈’命名的古镇当中,每一处山水,每一条街巷,都深深烙印上了慈孝文化的印记。一个个母慈子孝的温情故事,在古镇当中世代流传。”
慈城镇的中心广场上,有一座名为《董黯挑水》的雕塑,相传,“慈城”这个名字就来源于此。董黯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黄氏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有一次,黄氏生了一场大病,重病中的母亲想喝故乡大隐溪的水。当时,董黯的家距离大隐溪有30多里的路程,为了孝顺母亲,董黯每天往返60里来回挑水给母亲喝,后来,他干脆把家搬到了大隐溪边居住。在儿子的精心照料下,黄氏的病得以康复,他们又举家迁回了小镇。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没过多久,董家附近的浮碧山下,突然冒出了一股泉水。
慈城文化学者钱文华:“他把这个泉水拿去给他母亲吃,他母亲觉得和她的老家的水是一样的,后来老百姓觉得,你这个孝行感动了上苍,上苍把泉水给了你,所以大家一道帮他挖了这口井。”
乡邻们都称赞是董黯的孝行感动了天地,董黯却说“是吾母之慈所感也”,于是,人们把这条由清泉流淌而成的溪水,取名为“慈溪”。
在慈溪之畔成长起来的一代代古镇人,也把慈风孝行作为传家之本。
公元738年,当地设县,新任的县令房琯,听到人们都在传颂董黯的事迹,于是就以“慈”为新县命名。南宋时期,心学大师杨简,为弘扬慈孝之风,又把城北的阐湖改名为“慈湖”,遵循杨简的命名思路,以后,这里的许多地名都与慈孝有关:慈城、慈水、孝城、孝乡。目的就是为了使慈孝之意深入人心。
记者王静:“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如今的慈城已经褪去了往日的喧嚣与繁华,成为了宁波城外一个宁静的小镇。然而,因慈而名的千年慈城,却从未改变它的名号。慈孝文化也浸润到了每一个古镇人家的日常生活。”
历史上,慈城一直是当地的县城所在地,历经1200多年,后来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慈城几经变迁,直到2009年,成为宁波市江北区的一个镇,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居民已经搬出了老宅,住进了楼房。但是,老传统却一直在古镇人家延续。
王剑华和冯俊杰夫妻俩,就是慈城镇上的老居民,按理来说,退休后的生活应该清闲安逸,但她和老伴每天都很忙碌。冯俊杰:“妈,妈,桂圆红枣汤烧好了,给你端来啊!”冯俊杰95岁的婆婆就住在隔壁单元,当年,丈夫的弟弟主动提出要照顾老人,于是,母亲就住进了小儿子家。但是,身为哥哥的王剑华,却没有放弃赡养老人的职责。由于弟弟平日里还有工作,母亲一日三餐,都是王剑华夫妇在自己家做好后,再送到老人这边来。冯俊杰:“妈,我端过来了。”慈城镇居民王剑华:“我们家里几个兄弟都比较好的,我退休了嘛,最大的事情就是我老妈的身体。她长命百岁,我们多开心,对吧!”母亲的日常起居由小儿子照顾,王剑夫妇主要负责老人的饮食,一家人分工协作,其乐融融。四年前,90多岁高龄的母亲重病住院,康复回家后,老人还要长期吃药,常常胃口不好,需要补充营养。为了让母亲恢复健康,王剑华想尽了办法。王剑华:“我主要给她吃这个,吃这个营养(米粉),小孩子吃的,早上吃这个,吃了半个月,脸色也好了,声音也响了,吃东西胃口也有了。”婴幼儿米粉营养全面,容易吸收,又方便食用,同样可以给老人吃,王剑华和家人们,把母亲当作婴儿一样照顾,在他们的精心调养下,老人的身体已经恢复到了手术前的状态。王剑华:“原来我们小孩的时候,我们妈妈对我们很关心的,她宁愿自己不吃,要给我们吃,现在,宁愿我们不吃,要给老人安排好,这是我们最大的事情。我们从小家里只有一个(要求),要做好人,做好事,多关心别人。”
长辈以身作则,儿女们看在眼里,更记在心里,就是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古镇的慈孝之风得以一代代延续。王剑华的儿媳张莉莉,是这人家庭中年轻的一代。这一天,正好是婆婆冯俊杰生日,媳妇精心挑选了一块新鲜的猪肉,在厨房里忙活了起来。在慈城,父母66岁时,要由女儿送66块肉来吃,老人们把这叫作“解馋肉”,因为在过去艰苦的年代,大家都难得吃上肉,这66块肉就成为了女儿孝心的表达。
慈城镇居民张莉莉:“我都是在我们过生日之前,或者生日当天送的,这些东西其实都有它自己的寓意。这一盘肉是代表我婆婆今年66岁了,带根的青菜是生根开花,那么花生是指子孙满堂,龙头烤是长命百岁的意思。基本上婆婆都要吃完的,但是我们切的时候,可能也要注意一下肉的大小。”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解馋肉”的功能逐渐消失,肉的块头也由大变小,由肥变瘦。由于冯俊杰只有一个儿子,这送肉的传统就是由媳妇来完成。
按照传统,女儿在家做好饭菜送到父母家时,不能从大门进,要从窗户递进去,这样做原本是为了做事低调,不张扬,但现在,大多数家庭都住进了楼房,人们只能用绳子吊着送进窗口。这碗肉并不是寿宴上的一道菜,而是专门供老人独自享用的。慈城人认为,只有老人当面吃下这一碗肉,才代表他们认可子女们的孝心。张莉莉:“妈,您看看我做得好不好?”冯俊杰:“看看颜色是蛮好。他们工作也挺忙的,在我生日的时候,他们能记得我,给我做一碗肉,我特别高兴。我也尝尝看,味道怎么样。嗯,挺好的。”张莉莉:“妈妈,祝你身体健康!”冯俊杰:“谢谢!大家都身体健康!这个东西要吃的,吃了以后手脚利索,健康。嗯,蛮好!咸淡正好。蛮不错的今天。”
“六十六,要吃囡的六十六块肉”。儿女们奉上的一碗肉,不仅代表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更是每个古镇人家中不变的慈孝传递。
慈城文化学者戴松岳:“孝顺它就是在你心里面,百善孝为先,不是说你到父母那去了几次,打了几次电话,而是你的内心有没有你父母的地位,有没有你父母的情意。慈孝之心和良知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是有的。”
儿女们由心而发的孝行,与当作义务去照顾老人的做法,有着天壤之别。
在慈城,世代流传着一个“水上坟”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慈城的孟姓夫妇中年得子,十分宠溺,没想到,养出了个事事不顺父母心意的逆子,大家都叫他“拗孟公”。拗孟公事事都与父母唱反调,父亲要他买酒,他偏要买醋;要他吃饭,他偏要睡觉。结果母亲被气死,父亲也被气病,临终前,父亲怕儿子不把他安葬在山上,就故意留下遗嘱,死后把他葬在湖里,听到父亲这样的遗嘱,拗孟公十分吃惊。慈城文化学者钱文华:“一生跟父亲对着干,他已经要死了,心愿要葬在水里,我就给他葬在水里,最后一次他孝他的父亲了,就是给他葬在水里了。”失去了爹娘的拗孟公,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遵照遗嘱真的把父亲葬在了慈湖里,可悲的拗孟公到这个时候再来行孝,不仅为时已晚,而且贻笑后人。现在,人们依然还可以在慈湖上,看到这座“水上坟”,每当孩子们走过湖边,父母都会给他们讲起“水上坟”的故事。无论是对董黯的褒奖,还是对“水上坟”的反思,一个个古老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慈城人。
在慈孝之风的浸润下,古镇文风兴盛,人才辈出,历史上,慈城出了500多位进士。1949年后,祖籍慈城的两院院士有八人。
记者王静:“老对少以教,少对老以孝。在慈城,文化的传承,并不是停留在书本当中的冰冷文字,它是父母在耳边一声又一声的唠叨,是子女对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嘘寒问暖,是一个个堆砌在平常日子里的生活细节,平实却温暖。”
在慈城镇,有一家裁缝店,平时只要小店开门,附近的阿婆们都会聚在这里,她们不一定是来做衣服,多数时间只是陪店主聊聊天,有时也会帮她看看店。慈城镇居民:“很多人都在这里坐,她公公没了,婆婆就是脑子不行嘛,一日三餐给她带饭吃,还要照顾洗衣,家务事情都是她的。”鲍美华十多年前来到慈城工作,结识了她现在的丈夫。当时,鲍美华的婆婆一场大病过后,就一直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行为处事难免有些怪异,但是她孝顺的儿子却从无怨言,尽心服待。鲍美华:“他很孝顺,他从来不把她当成不正常的人,就把她当成正常人。我们一般的生活就让她过,她什么什么,你就让她正常地思维,你不要让她是另一种思维,我们慢慢就习惯了。然后,有时候饭菜做好,她不吃,他就说你就当她吃掉了好了。”鲍美华相信,孝顺母亲的儿子一定也会是一位好丈夫,自从嫁到这个家,从摘下新娘头饰的那一刻起,鲍美华就系上了围裙,拿起了抹布,承担起照顾婆婆的重任。为了生活,鲍美华的丈夫学会了修钟表,他每天都要往返宁波市区与慈城之间,早出晚归,照顾老人的起居就成了鲍美华的责任。这段日子,家里的老屋正在改造,患病的婆婆需要独立而又安静的空间,夫妇俩就专门租下了一个小院供她居住。对于鲍美华来说,一头是放不下的裁缝店,另一头是随时需要照顾的婆婆,虽然两地之间骑车只需要几分钟,但就是这样的路,每天也不知要走上多少趟。鲍美华:“妈。”婆婆:“来了,人来了。”婆婆林爱宝已经70岁了,她很少让外人进入这个小院,只有鲍美华和她带来的人才可以进门。有时她见鲍美华来送饭,会喊她留下来一起吃。鲍美华:“家里她还是扫得很干净的,地上是很会扫的,就是东西她喜欢拿回来,柴火啊,她觉得有用的东西啊。”虽然婆媳之间关系很好,但老人家却并不知道,这个每天都来照顾她的人到底是谁。鲍美华:“我是什么人?你晓得吗?”婆婆:“秀丽姐姐。”鲍美华:“秀丽姐姐,她叫姐姐。”王静:“她不知道您是她的儿媳妇?”鲍美华:“不知道。有一次水龙头坏了,我们邻居也在换嘛,他说要不你家水龙头也换一下,她说不用的,我们房东会来换。”王静:“谁,那谁是她的房东?”鲍美华:“那肯定是我。因为我每天都来的嘛。”虽然婆婆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但鲍美华依然尽心尽力,十多年来从没有改变。现在,婆婆的病情已经得到控制,除了子女们的照顾,社区还定期上门为老人体检,并提供诊疗服务。鲍美华夫妇用诚心、耐心和细心,诠释着子女应尽的孝道。
如今,在慈城,像鲍美华这样的慈孝家庭还有很多。在当地,每年都会举办“慈孝节”,以表彰慈风孝行,成为“慈孝家庭”,是每一个古镇人最大的荣耀。
在慈城西北角的中华路上,有一座古老的院落,这里是冯氏家族的祖宅,冯家曾是慈城的望族,历史上有“冯半城”之称。如今,多数冯家人都远赴外地求学、工作,或是经商,但冯有康却在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了家乡陪伴母亲。慈城镇居民冯有康:“我就是独子,上面三个姐。那我父亲在1969年的时候,我大学还没毕业,他去世了,那去世了以后,老家母亲在这里,这时我有赡养她的责任了,我就要求到宁波来。”冯有康从小在古镇中长大,在他的心中,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抵不上天伦亲情带给他的幸福与温情。冯有康:“因为老家在这里,根在这里,老娘在这里,那当然要回来了。后来母亲也去世了,1980年的时候去世了,那更加我有责任在老家把祖屋要管下来。”
冯有康一直看护着他们家在慈城的祖屋,后来还在当地学者的帮助下编纂了家谱,为的是让家族的文化有根可寻,有源可溯。
从小听着董黯挑水故事长大的慈城人,很早就明白了慈孝的含义。词典中把“孝”解释为“善事父母”,“慈”解释为“父母的爱”,初到人间的孩子收到的第一份礼物,就是来自父母与长辈的爱。
在慈城,有“走七桥”的风俗。婴儿满月后,要被家里的大人抱着走过慈城的七座桥。:“我们这里都是这样的,就是我们这里的风俗嘛。早晨起床要拜佛,佛拜好了,然后走桥,走七个桥,过了桥以后,就是小宝宝以后可以健康快乐成长。”民间传说,每一座桥都有桥神把关,人可以任意往返,而鬼怪却不能蒙混过桥,于是当地人就想出了以走七桥来辟邪去晦的方法。走七桥时,宝宝要戴上虎头帽,穿上虎头鞋,用虎头图案驱鬼辟邪,保护孩子没病没灾,虎虎生威,一生平安。虎头鞋、虎头帽、红肚兜、中国结,这些孩子们初到人间的礼物,凝结着母爱,是慈城人最温馨的记忆,更是每个人心底最珍视的那份情感。
记者王静:“走进慈城镇,徜徉在慈孝文化沁润的深深小巷,在千年的历史当中与那些仁者对话,感受儒风雅俗的馨香。对于慈城人来说,孝的含义广阔而深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回荡在每个家庭当中,古镇便有了浓浓的人情味。”
在慈城的古巷社区,有一个由老人组成的手工坊,她们每周都会聚在一起,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慈城镇居民林伊娟:“这些阿姨年轻的时候就会做手工,然后就想着要做点儿什么事情。那么然后是一位阿姨说,做个暖手宝吧,这个东西工艺也不是很复杂,但是就觉得实用,老年人可以用得到。”这批暖手宝将送给慈城周边敬老院的老人们,组织这个手工坊的人是社区主任林伊娟。小时候,她居住的大院中生活着十几户人家,大家相互帮助,和谐快乐的氛围,让她记忆犹新。林伊娟:“院子里面有老人,下雨了,老人会按照这是这家的,这是那家的,所有的都收下来放到屋里面去,双职工的家庭回来了,他说你们家的在我这边,这是他家的,觉得很开心。”
那时,林伊娟的外婆就常常提醒她,长大以后,不要做手心朝上的人,而要做手心朝下的人。林伊娟:“小时候我是不明白,我现在都领悟了。为什么不能做手心朝上的人,手心朝上是什么?乞讨,乞讨的人都是手心朝上的;手心朝下是什么啊?我外婆说了,她说你看佛祖都是这样子的,普施众生,普爱人生。”外婆的话一直影响着林伊娟,不仅仅要做好自己的事,更重要的是把慈爱施予他人,成为社区主任后,林伊娟发现,古巷社区有不少退休在家的老人,他们物质生活十分安逸,但精神生活却相对缺乏,于是,她就把这些老人们组织起来,把他们的慈爱之心化为社会公益。
:“因为慈孝,它从狭义上来说,它只是一种家庭伦理的关系,如果再深层次来说,它就是做人的根本。从孔子到孟子来说都是仁,那么仁者爱人,要爱人,首先要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父母,如果连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人都不爱,那你不可能去爱别的人。它就是于此而生发,它是本源性的一种感情。只有把这种感情扩展到事业上面,社会上面,才能成为一种公益,才能成为社会的一种能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慈城以慈孝闻名,一代代慈城人更是把“爱亲人”,推广成“爱他人”,千百年来,在父母日复一日的唠叨中,在子女嘘寒问暖的关心下,在邻里互帮互助的温情中,慈城古镇延续着绵长的幸福与温暖。
【《记住乡愁》片尾曲(第三季41-45集)】
《过家家》
作词:杨启舫 作曲:戚建波 演唱(奏):王丽达、汤子星
前院妹妹后街娃
难忘儿时过家家
红公鸡 绿青蛙
日出唱到夕阳下
一场大雨哗啦啦
童年岁月走远了
天再高 地再大
月儿圆了就想家
常在梦里回故乡
村口站着小二丫
山一重 水一洼
那里住着爹和妈
春草绿 发新芽
岁岁年年都开花
天再高 地再大
月儿圆了就想家
常在梦里回故乡
山一重 水一洼
那里住着爹和妈
春草绿 发新芽
岁岁年年都开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