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桃花潭镇——唐风诗韵话情义

(2017-09-21 13:22:27)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记住乡愁》第三季解说词录记


第四十一集

桃花潭镇——唐风诗韵话情义

《记住乡愁》主题曲《乡愁》词: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乡愁是一杯酒,

乡愁是一朵云,

乡愁是一生情。

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游子,

你可记得,

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桃花潭镇——唐风诗韵话情义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302《记住乡愁》第三季第四十一集)

 


清晨,当阳光撩开薄雾,桃花潭的水面披上了一层暖色。晨光越过老街旁的青瓦乌檐,把古镇从睡梦中唤醒,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1200多年前,“诗仙”李白在这里留下过一首传诵千年的诗句,让这座隐匿在山水间的小镇名扬四海。

记者杨阳:“沿着青弋江泛舟而一,两岸的山色好像水墨入画一般,映衬着周围古老的徽派建筑。第一次来到桃花潭,就会惊叹于它的美。虽然现在还不是桃花盛开的季节,但是看着沿江的美景,还是让人忍不住想象,当年诗人李白倚舟回望,看着潋滟的水光倒映着灼灼桃花,岸上的友人踏歌相送,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感动,才会留下那样动情的诗篇吧。”


位于黄山余脉和九华山余脉之间的桃花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皖南古镇。唐朝时,这里称为南阳镇,明清时期,徽商崛起,因为水运交通便利,来往舟船大都在此停靠,所以古镇兴盛一时。民国年间,桃花潭更是成为皖赣两地的货物集散地,而被人称为“小上海”,如今,告别了过去,舟桅相连的热闹繁华,来到此地的大部分都是寻找“诗仙”足迹的游人。


当地人常说,在这片山水间,有看不完的美景,读不完的诗歌,更有说不尽的情义故事。而这一切都源于“李白来过”。唐天宝年间,李白来到安徽宣城一带,世居桃花潭的汪伦得知后激动不已。他虽与李白素昧平生,但却仰慕诗人的才华已久,汪伦当即修书,邀约李白到桃花潭一聚。这看似平常的邀请,汪伦却花了很多心思,信中的内容更是思量了许久。泾县桃花潭景区管委会主任肖春树:“信中有这么两句话,‘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这两句话使李白迫不及待地欣然来往,来桃花潭。”一生好游,爱饮酒对诗的李白,被信中描绘的景色吸引,如约来到桃花潭。当他到达小镇时,却并没有看到信中所说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面带歉意地解释,“桃花者,潭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乃店主人姓也,非万家酒店”,李白听后放声大笑,不仅没有丝毫责怪之意,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感动。

泾县桃花潭景区管委会主任肖春树:“李白来桃花潭的时候,他是第三次被贬来桃花潭的,一个很失意的人,想不到汪伦对他这么看重,写了这么多信邀请他来,所以来到桃花潭以后他一个感动,在桃花潭住下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杨阳:“非常热情。”肖春树:“对,对!他们每一天在一起饮酒,作诗,游山玩水。”汪伦热情好客,让当时官场失意的李白暂时忘记了愁绪。这段不问世俗的日子,也让诗人的心境渐渐宽广。肖春树:“李白的政治抱负,实际他一直都是想当官的,但是来到桃花潭以后,感悟到了人间有真情,因为李白在桃花潭还有一首诗,诗中有这么两句话,他说‘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要做官干嘛呢,人间自有真情。”在桃花潭住了将近半年时间,李白才依依不舍地准备回程,临别前,汪伦以厚礼相赠,但为了不再叨扰友人,李白本打算悄然登舟离去,没想到,当船起航时,岸上却传来悦耳的踏歌声。肖春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为什么先生是用一个‘忽’呢?这个‘忽’就是道出了给他一个惊喜,想不到汪伦还用这么热闹的场面来欢送他。”


在古时的桃花潭,人们送别时最隆重的礼节就是“踏歌舞”,歌舞里饱含着对亲友的不舍与祝福,李白就在这歌声中挥别岸上的友人,心底越发感动,挥笔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记者杨阳:“‘潭落天上星,龙开水中雾’。来到桃花潭的李白感受到,这里不仅有吸引他的美景,更有让他为之牵挂的深厚情谊。五年之后,他再次来到桃花潭,与汪伦重逢,结伴相游。这两次期间,他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千百年后,人们纷纷循着诗人的足迹寻访故地,领略醉人的皖南山水。”


为了纪念李白与汪伦的这段千年佳话,后人在岸边送行处建起了一座“踏歌古岸”,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到这里追寻“诗仙”足迹,留下满阁诗香余韵。在这里,人们领略到的,不仅是“诗仙”的才华,更有对古人深情厚谊的倾慕。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李白跟汪伦的这段交往,实际上对当地人来讲,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震撼。毕竟不是所有伟大的诗人,都能到一个偏远的小镇,更难的是,这个伟大的人物,也许也不会因为这样一次相遇,就写下一篇千古名篇。那作为汪伦来讲,李白写了这简单的四句诗,但内涵却不简单的诗给他。据说到了明代,这个手迹,就是李白给他写的这个诗的手迹,他后人还有保存。这首诗的出现,毫无疑问,就是给桃花潭镇的人,桃花潭镇的这种情义文化,给它开启了一个法门,这个基因一经注入,永远不能改变,也会永远地继承下去。”


今年50岁的汪顺水,是汪伦第57代直系后裔,每年冬季,他都会带着家人祭奠汪伦。先祖的故事在后人口中世代传颂,做人善良,待人真诚也就成为了汪氏后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汪伦第57代孙汪顺水:“就是受家庭影响,我的父母亲,我的上辈,比如说汪伦吧,也是我的老祖先,我们有基因因素吧,从小教育我们做人要重情重义。”在汪顺水的记忆中,这种家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践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汪顺水:“我们小时候,记得我父亲帮助一个孤寡老人,孤寡老人他没有子女,生活不能自理,我父亲要求我们每日三餐送点儿饭,我们家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帮助他人,很深的影响,牢牢地印在我的头脑里面。”父亲的一言一行,深深感染着孩子们,在桃花潭边长大的汪顺水,也就把祖辈重情重义的种子埋在了心底。

2014年的一天,汪顺水夫妻与往常一样开车去县城办事,突然,他们看到前方一辆车,径直冲向了路边的水塘。汪伦第57代孙汪顺水:“当时那个车的速度非常快,掉到湖里面去了,我说不好,肯定是出事故了。”记者杨阳:“当时第一反应是什么?”汪顺水:“第一反应就是救人,就是赶快把人救起来,我自己就直接跳下水里面去了。”看到三名落水人正在水面挣扎,汪顺水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入四五米深的水中,他的妻子也急忙拿起电话报警,并向过路车辆呼吁求助。很快救起一人的汪顺水发现,司机还被困在车上,他再次跳入水中,用力挥拳,砸碎玻璃,帮助司机脱困。杨阳:“下水救人其实很危险,我们知道溺水的人,即将溺水的人他求生的本能是很强的。”汪顺水:“对,他抓住以后就放不了了,他不放你,他会把你拽下去的。就是我们当时虑不多,考虑不到什么其他的,先把人救起来再说,救起来再说,就是这样的。”就当汪顺水力气快要耗尽的时候,镇上的人们也闻讯赶来,一起加入到救援中,大家协力把车上的五人全部救出了险境。因为营救及时,落水人员只受了一点儿轻伤。劫后余生的外地游客,对汪顺水充满感激,他们拿出一个厚厚的红包,想表达对汪顺水的敬意,却被他婉言谢绝。汪顺水:“我说我不能收你的红包,我当时救你不是为了红包去救你,是不是。”危难时的仗义相助,铸就了人和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患难之交两难忘,从那以后,每逢假日,两家人都会互相联系问好,彼此寄去一些家乡的土特产,一来一往的交流,让原本不相识的人成为了好朋友。

从李白和汪伦的时代至今,桃花潭虽历经千年,但古镇整体布局却从未改变。一条悠长的青弋江穿镇而过,以水为界,不同姓氏的家族沿江而居。古镇民居大都是唐朝时期,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古意盎然。


伫立在西岸的“义门”,是万氏家族进出的必经之路,看上去有些斑驳的古老“义门”,在桃花潭人心底却重逾千钧。泾县文史专家戴新彪:“红白喜事都从这里走,而且当官的,骑马的,武官就是骑马都下,文官抬轿的也都得下。”


万氏家族祖籍陕西扶风县,在南北朝时,为躲避战乱,举家南迁,来到桃花潭西岸定居下来,万氏家族一直秉持着“以义为重”的家门风范,与这片土地相融相合。唐贞观年间,万氏五代同居,和睦相处,人称“义族”。唐太宗听闻后大为感动,旌表万氏为“义门”。到了唐文宗时,朝廷派官员巡视江南,听说万氏家族已经发展到300多人,还未分家,就亲自前往查看。泾县文史专家戴新彪:“来了以后他确实感动了,到这来看了以后到他家去看了,而且他的田地都看了,他的生产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好几个人都在生产,他就问了,为什么你们这么多人在生产,他说我们是组织一块儿,我们整个家族都没分家。”302人同食同作,生活井然有序,家族共聚一处,没有矛盾纷争,“义门”之风不改。巡视的官员回奏皇帝,唐文宗深感万氏家族情义难得,亲书“义门”御赐。两代帝王两次旌表的“义门”,从此就成为万氏家族的荣耀,每天从门下走过的万氏子孙,也就都把“义”字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

安史之乱爆发时,秀美的皖南地区,也遭遇了一场罕见的饥荒,万氏家族仅剩维持族中数百人的口粮,但为了帮助大家脱离困境,族中长辈几经商议,毅然决定捐出族中所有粮食。对于这样的决定,整个家族没有一个人反对,同时还都纷纷为义捐出力。泾县文史专家戴新彪:“他们最高的捐助了302担米,那么,平时他也资助一些贫困户,所以他的影响力非常好,所以人家拥护他,喜欢他。”

千百年过去了,岁月的侵蚀让砖石古门渐渐斑驳,但义门的故事,义行的传奇,却深深地铭刻在百姓心里,感染着后人。

记者杨阳:“走在古街上,曾经鼎沸的人声都已消散,但如今的人们依然在用热情质朴的笑容,迎接远方的来客。在时间的长河当中,潭花潭人没有让情与义褪色,而是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直秉承的待人之道。”


青山绿水造就了桃花潭古镇的秀美风光,重情重义的文化涵养了古镇人的内心。章兴龙是古镇上的一位普通居民,一直从事着木匠的手艺活。20167月,儿子重病的消息传来,让这个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桃花潭镇居民章兴龙:“检查,他说这个叫急性肝功能衰竭。入院的时候我就问主治医生,我说我儿子他到底是怎么了,他说你儿子这个病,十个里面只能挽救两个。”医生告诉章兴龙,如果病情在两周内得不到及时救治,就会引发死亡率极高的急性脑病。当时,章兴龙家里因为修房还欠着外债,一时间拿不出20万的治疗费。正当家人一筹莫展时,章家的困难在镇上传开了,古镇上的人们没有坐视不管,而是纷纷伸出了援手。短短天时间里,就凑起近20万元送到章兴龙手中。

桃花潭镇居民吴金生:“在我们这个地方,原来就有传统习惯,如果有人家出现了困难,在过渡时期,大家都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渡过难关。钱不在多少,主要突出了我们乡亲的情义,在当时我们知道了以后,朋友亲戚都纷纷捐款,捐款以后帮助一点儿,能帮到多少就帮多少。”

拿到大家捐助的救命钱,章兴龙落下了心头大石,如今,儿子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已经度过最危险的时期。看着在休养中逐渐恢复的儿子,章兴龙总把大家的义举挂在嘴边,记在心底,正是这份沉甸甸的情与义,让全家人的生活重新有了曙光。章兴龙:“他们都是在关心我们,关心我们小孩子的事情,大家伸出手来帮助我们,我们是非常感动的。人家的付出,我们点点滴滴记在心中,以后如果社会有困难,或者是像我们这个特殊情况下,我们以后也要在我们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帮助帮助人家。”“一家有事,百家相帮”,在古镇人看来是天经地义;“只看付出,不问回报”,则是桃花潭人对情与义的理解。

记者杨阳:“行义举时的桃花潭人从未想过回报,而这种无私的情怀更带有一种感染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审视自己,真诚和善意也随之传播得越来越广。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当我们了解桃花潭的故事越多,越会感叹于这样温柔的景致下,竟然隐藏着这种感染人心的力量。”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循着诗与美景来到桃花潭,石板路上迎来了游客的脚步,古镇又热闹了起来。在游客们看来,这个因诗而兴,因情因义而盛的古镇,处处充满诗意,但对桃花潭人来说,诗里写的就是他们的生活,而生活本来就是诗。


早上七点半,在桃花潭景区做保安的江龙,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日复一日的工作虽然简单枯燥,收入不高,但他却从未厌倦,在他的心里还有诗和远方的朋友。从事保安工作的两年里,江龙看着桃花潭日升日落,写下了50多首诗歌。江龙:“这首。”杨阳:“‘桃花潭畔觅诗魂,潭水清清涤心尘;踏歌犹忆长安客,万家酒店印苔痕’。这个也是写李白的。”江龙:“对,写李白的。我从小就喜欢李白。”在景区工作,江龙经常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当人们得知这位桃花潭的保安员,竟然也是位诗人时,无不对他赞誉有加。江龙:“我记得去年夏天的时候,还有一次,上海大学有几个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当时我们一个同事就说,我们江师傅会写诗,他专门跑到那里去找我,后来我翻出几首诗给他看一看,他说这真的是你写的吗?我说肯定是我写的。他然后把它发到朋友圈以后,他的朋友也说,高手还在民间啊!”杨阳:“哈哈,真是挺好的!”像那位大学老师一样,很多人因为欣赏诗歌,而与江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江龙常把自己的诗发到微信朋友圈里,诗友们也以诗相和。春去秋往,桃花潭边的游客来了又去,每到分别时,江龙都会盛情邀请他们再相聚。


记者杨阳:“‘西子湖畔一朵莲,桃花潭里留深情;来年桃花烂漫时,与君沽酒会先贤’。那你们后来又见了吗?”江龙:“他是去年(2015年)到桃花潭来过一次,今年(2016年)又来了,我就约他明年(2017年)还来,就写了这首诗赠他。”诗能寄情,诗可言志,以诗会友让江龙的生活越来越充实。穿越1200多年的岁月,桃花潭边的这位保安员,还在延续着李白和汪伦相似的生活,这份古老的优雅感染了无数人。许多人来了,就被古镇的温情留住了心,再也不愿离开。


小镇上有位特别的邻居,大家都叫他“阿明哥”,来自荷兰的柯威名,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和妻子来到桃花潭,静美的山川,浓郁的古风,让他们难以割舍,便决定在镇上安家,这一住就是六年。在大家的眼中,“阿明哥”已经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桃花潭人。柯威名:“老板娘!”豆腐店老板娘:“唉。”柯威名:“还有豆腐吗?”老板娘:“有!”柯威名:“有?哪里有?我要两块钱的豆腐,两块钱的白豆腐干。”老板娘:“豆腐干我给你装好了。”柯威名:“好,谢谢您啊!”老板娘:“不要谢。哈哈!”在柯威明的脑海中,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桃花源”。他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却一直不曾与那个“桃花源”相遇,直到来到了这里,他才发现,有情有义的古镇就是他一直寻找的地方。荷兰人柯威名:“小的时候我在荷兰长大的,大学毕业出去的。一开始我在荷兰在一个小镇两千人口,所以我也有这个习惯,如果在那边骑自行车,还是骑摩托车,我不停地打个招呼,100多次,在这里也是这样的。”杨阳:“就是在镇里面碰到的人都要打个招呼。”柯威名:“有时候也停下来说几句话。所以我觉得很舒服,很温暖的一个感觉。”一个古镇能让一个外来人感觉舒服、温暖,并且定居下来,接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不是金钱,也不是利益,而是像桃花潭水那样深的情义,正是这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吸引着许多像柯威名一样的人们,来此安家落户。


记者杨阳:“桃花潭古镇因一首古诗而声名远播,但更让人称道的是,它传承了千年的情义文化。时光流转,世事轮回,碧波千尺的潭水,开开落落的桃花,给每个到这里访古的人,讲述着桃花潭的故事。潭边来来往往的人换了又换,但桃花潭人的深情厚谊一如既往,给世间带来暖人的温度。”

 

【《记住乡愁》片尾曲(第三季4145集)】            

 

《过家家》

作词:杨启舫 作曲:戚建波 演唱(奏):王丽达、汤子星

 

野菊花 黄泥巴

 草堆围成一个家

前院妹妹后街娃

难忘儿时过家家

红公鸡 绿青蛙

日出唱到夕阳下

一场大雨哗啦啦

童年岁月走远了

天再高 地再大

月儿圆了就想家

常在梦里回故乡

村口站着小二丫

山一重 水一洼

那里住着爹和妈

春草绿 发新芽

岁岁年年都开花

天再高 地再大

月儿圆了就想家

常在梦里回故乡

山一重 水一洼

那里住着爹和妈

春草绿 发新芽

岁岁年年都开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