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坚如磐石》说诺贝尔文学奖

(2023-10-11 17:21:10)
标签:

文化

娱乐

历史

分类: 读书

这两天正是诺贝尔各项奖项的颁奖窗口期,一个个获奖人已经公布。不久前,有中国媒体根据一些零碎的信息判断说,中国的作家残雪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结果人家将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挪威作家约恩·福瑟(Jon Fosse),国内舆论终于平息。

我比较孤陋寡闻,在这之前,福瑟和残雪我都没有听说过。因为最近的信息,我才去微信读书上搜索残雪的小说,结果因为版权的问题,只能看到她的一本短篇小说集。读了几篇,没怎么看明白,十分惊讶这样的风格究竟有多少人能够喜欢。后来又看了关于福瑟的介绍,知道他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剧作家,有一些作品已经翻译介绍到中国。但据说有的剧本在排练的时候,对导演和演员最大的考验就是不要让观众在剧院睡着了。

当然,看不懂不是作家和剧作家的事情,说到底还是我自己的水平或者说是年龄。不过,由此我也在想,中国为什么很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我们有一个莫言,但好像社会上对莫言的评价并不高,甚至有相当多的人认为莫言的文学对中国来说是负面的,由此也对诺贝尔奖抱有敌意。

诺贝尔文学奖是如何操作、如何达成共识、决定选谁的标准究竟如何,这些问题是保守最严实的秘密之一。它的评判不可预测,甚至完全不受各种预测的干扰,而其决定是秘密进行、一致对外、不容申辩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似乎不太在乎作品的市场表现、读者数量这类量化指标。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艾伦·马特森在解释标准时说,“很难解释这是什么”,“这是一个我在他们写作时听到的声音”。

从作品的特色来看,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戏剧,都是致力于对人性深入思考的作品,即偏好有人文意义的作品,而很少有我们熟悉的一些标准,例如所谓的歌颂时代。我们比较熟悉的如《百年孤独》等,以及莫言的作品,都是如此。应该说,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是文学世界的唯一,但却是最有社会意义的标志。可以理解为“从解读人性中理解时代”。

这大概就是中国文学作品很难获奖的原因之一。我们常常对解读人性的作品在理论上是认可的,但在实际中却会有很多框框。我们可以从最近张艺谋的新片《坚如磐石》来看一下。这是前不久国庆档的票房冠军,肯定有张艺谋的号召力在里边,但也会有不少人希望在这样一个故事里去看看复杂而扭曲的人性。

可惜的是,如此一个具有深挖价值的主题,最后我们看到的基本上和一般的悬疑片差不多。尽管在人物设置上已经为解读人性做出铺垫,但人物的概念化色彩太过浓烈,几乎看不到时代背景下人际关系的影响和内心活动,也基本上没有把人设的人性特质挖掘出来。

当然,我们后来知道,这部电影经过了很艰难的审查过程,删除了很多情节和内容,又打了不少的补丁,从而导致这部电影看起来有些怪异,情节的衔接上也莫名其妙。若不是导演和几位主演的功力所在,这么好的题材就算浪费了。

类似的情况不仅会出现在电影中,也会出现在小说与戏剧中。也许小说会好一点,毕竟比较小众一些,读者越来越少。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往往是看其是歌颂还是批判,然后再去讨论其文学意义。其实,伟大的作品通常都是批判性的作品,至少是对社会中一些现象的思考,对历史的反思,如果对这样的作品设置很多的限制,就只能任平庸流行。

一个很奇怪的规律可能是美学需要研究的问题,那就是批评性的、心灵性的、苦难性的文学作品总是会比歌颂性的、表面性的、欢快性的文学作品更具有力量,也更能抓住人的欣赏兴趣,甚至更能够流传。看看所谓是世界名著和中国的文学名著,前者所占的比重是很高的。所以,展示人性是文学的生命。

我们都说现在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当今中国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层次性也是史无前例的,人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必然是一个复杂体,所表现出来的故事性是丰富的,内心的体验是极其复杂的,这正是作家们最好的素材。从这一点看,现在应该是作家们最幸运的时代,只要深入挖掘下去,绝不愁写不出伟大的作品。

所以说,作家们想写的东西一定是越来越多,当然,还需要让他们能够写,给他们一个能写的环境。文化自信,就应该包括让我们的作品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