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诗体会(九)杜诗的韵
(2023-07-14 17:17:03)
标签:
文化历史娱乐 |
分类: 读书 |
写好近体诗对今人来说有很多的难点,毕竟我们从小学乃至到大学学的那点东西与近体诗的要求相隔甚远。别的不说,只说押韵这个事,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明白的。看着都是认识的字,但想组成一句话就已经不易,且不说还要有诗意。
押韵是写诗最基本的表达手法。即便是现代诗,如果不讲究押韵,就如同嚼了满是沙粒的食物一般难受。我们今天写近体诗,大都要按照平水韵的要求来押韵,这与我们现代人熟悉的韵有较大的差别。另外,平水韵的很多韵部文字数量很少,或者生僻字较多,用这样的韵写诗就更是难上加难。
例如三江韵部,一共才15个字,即江扛窗邦缸降双庞逄腔撞幢桩淙豇15个。一看便知,这里边有些字的用法对我们来说非常陌生,现在流传下来的三江韵的古诗也很少,说明这个韵部对古人来说也是相对较偏。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因为不舍三江韵部的“窗”字,所以写来颇费精力。
这首诗是怀念父亲的诗 。因为跟随父亲在五七干校几年,混在成人堆里和父亲同吃同住,所以我觉得和父亲像“同窗”:
七绝:怀念父亲
少年随尔贬襄江,
赴学挥镰早出双。
抵足连床淆老幼,
不同父子若同窗。
我当然知道写得很幼稚,缺少诗意,只不过勉强用韵而已。这应该是很多初学者最困难的事情。我有时候浏览网友的诗作,有些网友自己的标签常常是作家、文化人等等,写的诗看得出来确有文采,但是就是在韵上很难符合要求。习诗两年来,的确感觉要写好一首近体诗,绝非几年功夫可以,关键是文化积累必须足够。否则,看着平水韵表,都不知道一个韵脚怎么去完成。所以写出的句子常常非常勉强,明显是为了凑韵。
这两天读杜甫诗集,看到他的两首诗,在用韵方面堪称典范。一首是《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作于公元746年(唐天宝五年),他赴京赶考。一首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作于748年(唐天宝七年),此时杜居长安。这两首诗并非杜诗中的精品,是杜甫为受到朝廷重视而投给达官贵人的,有点自荐的意味。其中有一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算是老杜对自己最不谦虚的一句了,成为了传诵后世的名句。
读到这两首杜诗,惊讶的是杜甫对诗韵的把握真可谓炉火纯青。所谓二十二韵,是指这两首五言排律由22联组成,每联一个韵脚,共二十二个。唐人还有四十韵、五十韵的,以诗为文字游戏。
杜诗的这两首诗中,我认为尤以《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用韵最为经典。这首诗用的是十蒸韵部,其中不少字我们今天很少用。有些字用作韵脚,颇难组织。而且因为是要向汝阳王显示自己的才华,在诗中杜甫不断化用典故,极尽铺陈。明代文学家王嗣奭在《杜臆》中就评论说:用十蒸韵,颇难。此篇二十二韵,收取殆尽,须看其落韵之巧。
特进群公表,天人夙德升。
霜蹄千里骏,风翮九霄鹏。
服礼求毫发,惟忠忘寝兴。
圣情常有眷,朝退若无凭。
仙醴来浮蚁,奇毛或赐鹰。
清关尘不杂,中使日相乘。
晚节嬉游简,平居孝义称。
自多亲棣萼,谁敢问山陵。
学业醇儒富,辞华哲匠能。
笔飞鸾耸立,章罢凤鶱腾。
精理通谈笑,忘形向友朋。
寸长堪缱绻,一诺岂骄矜。
已忝归曹植,何知对李膺。
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胜。
披雾初欢夕,高秋爽气澄。
尊罍临极浦,凫雁宿张灯。
花月穷游宴,炎天避郁蒸。
研寒金井水,檐动玉壶冰。
瓢饮唯三径,岩栖在百层。
且持蠡测海,况挹酒如渑。
鸿宝宁全秘,丹梯庶可凌。
淮王门有客,终不愧孙登。
当然,杜甫对此可能根本不当回事。他老人家是中国诗词的顶峰,是诗圣。不过,即便是杜甫,这应该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需要功底的。他出身豪门,家学渊博,受过良好的教育。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被誉为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杜甫从小就好学,七岁即能作诗。依靠这样的积累,才能做到王嗣奭所说的落韵之巧。
习诗看来没有什么捷径,只能依靠多读多写。而且要用诗的思维重新整理自己的语文积累。我们已经无法与古人相比,他们的基础是四书五经,而我们的基础是革命文章和战斗檄文,这差距不可逾越了。但是,差距最大的,恐怕还是诗的思维,或者说诗的美学规律,这就只能慢慢来了。
今年雨水节气时,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看着正欲融化的冰湖,我也用十蒸韵写了一首,算是一次习作:
七绝:癸卯春望
春风又解去年冰,
半作微澜半作凝。
杨柳轻摇能劝客,
晴光逐意素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