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乌托邦情结
(2023-03-01 19:50:32)
标签:
文化历史 |
分类: 读书 |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也是人类正当的追求。只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那种人人平等、按需分配、没有压迫般的世外桃源,也许只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一个无限远的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是对这个目标或多或少的逼近。也正因为如此,乌托邦的意识自人类进入不平等社会之后,就一直存在。
朱元璋可能是最具有乌托邦意识的皇帝。
明朝是唐宋元之后的汉人政权,前三朝不同类型的政治理念给朱元璋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唐朝相对来说是一个开放的年代,宋则是一个抑武崇文的年代,而元朝则是非常粗放的统治年代。他们都不过数百年的历史,元朝则更短,不过百年。
每个朝代的统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社会的模式,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天下已经是自家的了,该如何设计是自己说了算。所以我们看到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点,而且都带有开国雄主的烙印。例如,赵宋官家的抑武崇文就是赵匡胤的治国理念。古代中国的政治规律就是“有了权力可以造一切”。朱元璋几乎造了社会的一切。
先改造了一个朱元璋最理想的社会阶层。朱元璋是典型的农民,其治国理念与其农民的出身和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农民是那个时候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而且经过朱元璋用各种手段剥夺地主和大量移民,明帝国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小农。洪武三十年(1397年)户部统计:帝国土地占有数超过七顷的大户,仅有一万四千两百四十一户,而当时帝国户数为九百四十九万又七百一十三户,较大的地主仅占全体户数的千分之十五。
然后开始改造农民,力图为造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农民安,天下安。也许小农为主的农村社会让他想起农村那种家长制社会的氛围,他希望能把自己手中巨大的权力和农民的淳朴、善良和互助意识结合起来,使农民们组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过失相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人人过上勤奋耕织,生活有余的日子。“如此,贫富何患其不均,词讼何患其不息,天下何患其不治?太平万世,理必有然也。”
明初才子解缙曾经给他提供了一份乡村乌托邦的完美规划。在《献太平十策》中,解缙根据《周礼》的记载提出,以每两百家编为一“里”,住在一起。每“里”在村子当中建一个乡村会所,推选年高有德的老人坐在会所里,管理大家庭的事务。会所两边设立学校,八岁以上的儿童都在这里学习洒扫应对、日常劳作,及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以上学习《诗》《书》等儒家经典。成年男子早晨都出工耕作私田或公田,晚间饭后都去学校学习道德和礼仪。学校后面设妇女活动室,妇女们相聚在这里从事纺织缝纫女工。
为了这样的理想,朱元璋又开始缔造一个强大的思想环境,费尽心力对农民进行教化。他大概可以算得上中国历朝历代对农民进行教化最上心的皇帝了。朱元璋提出明王朝要效法夏、商、周三代,“治国以教化为先”。当然,这种教化是为皇权和中央集权服务的,并非是要实行三代那样的小国寡民。朱元璋要求教化应以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各级官吏要言传身教,要积极推动教化活动的展开,并以一系列的制度确保教化政策能够长期得以贯彻落实。据说当时还办了农民学校,对农民进行相关教育。当然这些学校最后都是一地鸡毛。
当时在各地乡间还建有“申明亭”,由本里百姓推举正直的里甲老人主持,在亭内张榜公布本里有过错人的姓名及过错行为,并由老人“理其乡之讼”,“凡户、婚、田、宅、斗欧事,本里老人断决”。 “令天下里置木铎”,由里甲老人持铎巡行诵唱:“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又在每村置鼓,由里甲老人“农月晨而鼓之,鼓鸣众集,及时力耕,老人督其怠者,婚丧随着”。这样,老人成为乡间举足轻重的人物。据说,老人横行乡里的越来越多,以后就作罢了。
朱元璋还不忘造一个乌托邦的经济制度。他的经济措施也极富乌托邦色彩,甚至可以说具有高度的计划性,详细刻板到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例如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三月,朱元璋命工部行文,令天下百姓,按帝国计划种植桑、枣。他规定,每一百户农民要共同种二亩秧,并且详细给出了种植方式:每一百户共出人力,挑运柴草烧地,耕过再烧,耕烧三遍下种。待秧苗长到二尺高,然后分栽,每五尺宽为一垅。每一百户第一年种二百株,第二年四百株,第三年六百株。
不难想象,这种类似计划经济的命令在民间最终必然酿成灾难。尽管很多地方不适合种桑、麻,但是也没办法,结果到头来是农民要付出更多的惩罚性税钱,苦不堪言。“太祖皇帝时要求老百姓种桑,是为了劝百姓勤劳过日子,但却演变成了一种税收……这个地方不种桑,不织布,每年却还得交绢布税。”(《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赋役部》)
当然,这些乌托邦的创新,都是为了他朱家王朝利益服务的。写下《万历十五年》的著名学者黄仁宇说:“很显然的,朱元璋的明朝带有不少乌托邦的色彩。它看来好像一座大村庄,而不像一个国家。中央集权能够到达如此程度乃因全部组织与结构都已经简化,一个地跨数百万英亩土地的国家已被整肃成为一个严密而又均匀的体制。”
这种做法也许符合朱元璋凡事要求皆在自己控制之下的个性,方便专制统治者的操作。他在深宫天心默运,拟定措施,发布命令于天下。可惜,这都不过是乌托邦的幻想。但是天子的乌托邦意识越坚定,其对臣民的控制也就越严酷,否则那些异想天开的想法无法贯彻下去。这就需要强化集权措施,甚至对官员进行高压式管理。因此,朱元璋的发明了锦衣卫,而之后的更出现了东厂、西厂之类特务机构。明朝也成为特务机构泛滥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