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章献皇后刘娥趣事的一点思考

(2023-02-10 20:35:48)
标签:

文化

历史

娱乐

分类: 读书

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提出:中国的政治分为两段,前一段是汉唐两宋,是文官跟皇帝共治天下。后一段是元明清,出现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或者说是独裁专制。应该说,在前一个阶段,君主大体还是人,在后一个阶段,君主基本就是神。制度的差别,也可以体现在人性与神性的差别。

君臣共治这一特点应该算宋朝更加显著。例如,就文官集团的作用和君主对文官的尊重,宋朝都远胜于前朝。从制度上说,基本的设计就是国事和家事分开了。家事主要是皇帝自己管,而宰相率领文武百官执掌朝廷,与皇帝共治。重大决策由皇帝拍板,政府管理由宰相实施。军国大事,哪怕是皇帝的命令,宰相有权决定是否同意颁布,盖上宰相印,皇帝的命令才生效。宰相拒绝副署、退回皇帝诏书的事业时有发生。

例如澶渊之盟的产生。对于辽国的侵略,宋真宗还是很恐惧的,而当时宋军的战斗力也逊于辽军。但是在寇准的坚持下,一步步把宋真宗逼到了澶渊前线,并出现在澶渊城头,这给了宋军将士极大的鼓舞,才使得宋军的抵抗变得顽强起来。而此时的谈判宋真宗本想以百万银两买个和平,又是寇准私下命令谈判代表不得让过30万。澶渊之盟给宋朝带来100多年的和平环境。若是一个刚愎自用又自以为是真龙天子的皇帝,还不知结果如何呢?

所谓人性与神性的差别,在这样的制度下,往往体现为皇帝还能以人的思维和人之常情来思考,皇室对自己的行为可能会更加约束一些。这不仅表现在政治决策上,还表现在日常行为上。其实,看一种政治制度,从细微处去体会可能更有意思。例如,拿宋朝与明朝相比,皇室的行为就有约束得多,像明朝那样的外戚专权,宦官横行等事情,宋朝就较少发生。

比较典型的如章献皇后刘娥。有一部电视剧《大宋宫词》把刘娥美化得有些过分,一点都不像一个皇妃和皇后,倒像是一个忠厚的大嫂。这不是历史。但历史上的刘娥尽管已经做到了垂帘听政,尽管可能也有做一把女皇的梦想,但的确不像武则天那样飞扬跋扈,而已最终只是穿着降了格的衮服进太庙,并未真的自己等皇位。她的艰难克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朝的政治和人心。

刘娥出身卑微,宋真宗还是襄王的时候跟了他,但曾因为出身而把太宗皇帝赶出开封,与丈夫分开,宋真宗继位后才把她接回。她自显贵以来,最遗憾的事就是自己出身寒微,所以一直想认个名门大族为亲戚。宋真宗还在世时,刚刚当上皇后的刘娥曾想攀另一名开封府长官刘综做亲戚,让真宗找刘综谈话:卿与后宫近属,已拟卿差遣,当知否?刘综一听,变了面色说:臣本是河中府人,出于孤寒,不曾有亲戚在宫内。”明摆着不愿意认刘皇后为亲戚。

宋仁宗继位后,刘娥成了皇太后,而且真宗的遗嘱给了她临朝听政的法定权力,权倾一时。这个时候她仍然还惦记着自己的门第。她曾单独召见开封府长官刘烨,询问:“知卿名族,欲一见卿家谱,恐与吾同宗也。”刘烨口称:“不敢。”迟迟不交出家谱。刘太后又追问了几次,刘烨无奈,便以“风眩”为由,请求回老家河南府任职,宁愿逃之夭夭,也不愿意与刘太后认亲。

如果说刘太后此举与当时士族势力强大有关的话,那么太后对自己的亲戚多加照顾,则是人之常情之举了。不过,就这样的事,也屡屡被宰相王曾及枢密使曹利用缴奏,也就是被驳回。据说有一次,刘太后又发出“内降”,要将一名娘家亲戚补为军吏(泛指军中的将帅官佐),但步军副都指挥使王德用拒不执行,说:“补吏,军政也,敢挟此以干军政,不可与。”刘太后坚持要授予亲戚军吏之职,王德用则坚决不奉诏,最终还是迫使太后收回成命。

宋代是一个君臣共治的一个时代。君臣共治的基础是互相尊重。如果皇帝都把自己当成真龙天子,奉天承运,把这类神话当真,那就不可能有起码的尊重,也就不可能共治。宋太祖曾经定下“不杀大臣”的祖训,后代皇帝也都能够遵从这一祖训,所以宋代士大夫有安全感,因此他们很多人能够以天下任为己任。只可惜,在家天下的帝国体制下,这种事没有可持续的基础,只能靠碰对人。北宋以及南宋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朱元璋总结这种经验教训,又走到了一个阶段,开始了独裁专制,把宰相都裁了,视读书人为家奴,自己真成神了,所以大明一朝乱七八糟的事情也就特别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