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诗体会(六)诗兴

(2022-09-27 11:23:51)
标签:

文化

历史

娱乐

分类: 读书

诗歌最大的用处,就是使你自己快乐,它包括两种快乐:一是你自己写出一首好诗,你会感到快乐;二是你读到一首好诗,也会感到快乐。而这种快乐是不可替代的。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从孔子整理的《诗经》来看,他老人家兴趣还是很广的,对民间的爱情诗并不抵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古板。当然,也许他认为这些诗还是非常雅的。这个“言”,当然是指你说的话比较文雅,也比较有趣味,显得有根据,能表现出你这个人有比较好的文化背景。

孔子说诗歌有四种作用,叫“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就是起兴,用来引发大家的某种兴致;“观”是观察,就是你可以通过诗去了解种种社会现象;“群”是亲和力,可以用诗来吸引、唤起那些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思想感情的人;“怨”就是抱怨、发牢骚,通过诗来诉说自己的痛苦。

言志者,非必须大志耳。很多人对这个诗言志的理解非常肤浅,认为“志”者必与社会问题相关。写诗不是写论文,虽然也可以抒发所谓的雄心壮志,但诗毕竟是诗,不能讲那么多道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个“志”是指内心的感动、感情,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志气”“志向”。所以,只要内心有所触动,都可能使诗人产生诗兴。历来诗人能够流传千古的诗篇,几乎都是因为被触动而写就的,触动越深,文思可能越敏捷。这虽然与不同的人之性格和经历背景有关,但大体不错。

我们现代人似乎对这个“志”字的理解很宏观,似乎没有解放全人类的那种抱负,都算不得志,所以现代人写得很多文字,都大而无当,听起来特有抱负,但是就是缺少自己的心理活动。我认为这是对“志”的一种误解。诗言志,应该理解为诗要表达出一种所思所想,其实也就是诗起兴的核心点所在。

我们今天都知道“一树梨花压海棠”一句,听起来很雅,其实这是苏轼诗词《戏张先》里的一句戏谑之语。苏轼的好友、“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的“张三影”张先新纳了个19岁的小妾,而张老先已经80岁。苏轼便拿老友开玩笑,写下了这首艳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没成想,这“一树梨花压海棠”倒成了千古名句,后人在引用这一句时,不知道脑海里是什么意象,估计大多数人是不知道张老先生了。

 

诗兴与生活态度大有关系。积极的生活态度可以让人对各种社会现象都产生诗兴。一情一景,一人一物,一事一行,都可以成为诗兴的引爆点。但引爆点很讲究,有些点可能有别的意义,但毫无诗意。这样的诗读起来就十分乏味。我写过很多这样的诗,例如每逢一个重大的纪念日,都可能会有些想法,但这样的想法未必有诗意,写出来就只能自己看看。

而有些景物,若无个人的思想或意识渗入其中,仅仅单纯写景物,文字尽管漂亮,但也不一定有真正的诗意。例如,夏日荷花是很多人都喜欢用来写上几句的,我作为一个初学者也不例外,但一直未能写出真正的诗意。最近读书,看到有诗曰“莲子有心秋正苦”这样的句子,忽然有了想法,这与其花期超长不正是一个强烈的联系吗?所以写了一首《秋日咏荷》:

池塘一夜落秋凉,霓影红摇韵未央。

莲子有心容纳苦,花姿占尽好时光。

后两句说花可以,比人也无不可。每个人的风光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吃得苦越多,可能风光的时间越长。我觉得这算是今年夏天看荷花最大的收获了。

不过,说到底,诗兴与个人兴趣密切相关。不仅仅只有诗才能言志,人类的艺术思维的各种表现形式,其实都是言志的渠道。言志应该是人类的特殊精神活动,需要有特殊的滋养,这就好比养花一样,在好的花种,长期不浇水也会枯萎。如果兴趣并不在诗,再有水平的人也很难起兴。例如苏东坡有一段时间书画兴趣渐浓,他自己也说:“兼画得寒林墨竹,已入神矣;行草尤工,只是诗笔殊退也,不知何故?”(《与王定国书》)很明显,诗情便偏枯了。

同一理由,苏轼元祐做官在京,政务忙碌,稍有公退余闲,则朋友往来多,宴饮聚会多,谈玄说艺,把所剩的精力时间都用尽了,这段时间里,诗词方面,几近曳白。倒是被贬黄州后,“心闲则易触发,而妙绪纷来;时暇则易琢磨,而微疵尽去,此其诗之易工也。”这可能也是当代人很多都是退休后才开始有兴趣学诗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