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诗体会(五):声律

(2022-05-19 14:31:54)
标签:

文化

情感

教育

分类: 诗歌

声律的"",指语言的声调;"",指语言的韵律。"声律"即语言的声调韵律。

诗歌是文字,但也是韵律,这可能是汉字独有的魅力。我们今天读汉字,是有四声的。虽然古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跟今天普通话不完全一样。古四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这两种四声并不能完全一一对应,特别是古汉语读音的去声,今天的汉语中已经没有了。据说南方一些省份的地方口音中还有。按照姜昆在相声里总结的,说粤语有九声,不知是否属实。

所以古代的四声到底是什么样的声调,怎么读,我们现在已不能详细知道了。这当然会影响到我们对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同时,如果我们严格按照古诗词的韵脚来写诗,如平水韵,有的时候我们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缺少韵感。

例如,我曾经写过一首《垂钓》:

七绝:垂钓

笑看城河好钓夫,

筹谋不让网鲜鲈。

三分蜜饵七分候,

九尺纶竿一寸娱。

这首诗用的是上平七虞韵,最后一个“娱”用今天的韵来读,听起来与前边两个韵脚的读音都有些别扭,似乎很不美,但是这个字必须用,不仅是押韵,而且与“鱼”字双关,且在诗中的意思就是小娱。如果用鱼字,反而又不押韵了,“鱼”是上平六鱼韵。如果对声律不能精通娴熟,其实很难品出韵律的美感来。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现在要重新学习声律,非专业人员恐怕很不容易,且也没必要。没有录音传世,可能已经没有人能够真正知道古人如何去读了。《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种叙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下古代四声的大概,可以想见,古人的诗词之所以叫吟,是有道理的,随便拿出一首来吟一下,在今天都可以算是音乐作品。可惜这样的美感已经绝版了。

其实古人也未必完全拘泥于音律,打破常规有时候也可以看做是创新,或者是一种风格。例如词之初起,它的生命就是音乐,即本就是供人歌唱的艳曲,写景则不出闺阁园亭,写情则不外伤春怨别,所以填词必须协律,意境限于温柔婉约一路,这方面以柳永为最。而苏轼作词,就曾受到批评,主要就是因为他常常以诗为词,不协音律,不可歌唱而已。女词人李清照作《词论》,就曾说过:“……至晏元献(殊)、欧阳永叔(修)、苏子瞻(轼),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就是说不太像词,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的一些词作流传千古。

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汉语阅读韵律上的理解。因为有四声的缘故,所以汉语声调是有差别的,这就可以形成抑扬顿挫。其实古汉语的四声无非就是不一样的抑扬顿挫而已。诗词所讲的平仄,就是现代声律的基础,因为有了平仄,也就有了读音上的抑扬。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知道,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四字的成语,其组成方式都有这样的规律。例如:三长-两短、四通-八达、五颜-六色、千言-万语、南辕-北辙、家长-里短、尔虞-我诈、鸡飞-狗跳、狼吞-虎咽、山呼-海啸,等等。这些都是平平仄仄的结构,有很多则是仄仄平平的结构。

据说我们今天使用的《平水韵》,是金代官方在宋代《广韵》基础上编订的。现在写作近体诗,仍然是以《平水韵》为通用的诗韵标准。与今天现代汉语的新韵相比,除了有不少字在读音上不同以外,平水韵的每个韵部相对很窄,即字数较少,这也增加了现代人写诗的难度。例如,我前不久写过一首《二月蓝》,就深感用韵较难:

七绝:二月蓝

似草如花二月蓝,

春风卷地紫微含。

三斜五散疏疏萼,

百朵千株点点酣。

这首诗用的是下平十三覃部,一共就30多个字,有一些还是现代汉语中不太常用的字。例如,如果写成二月兰,就是上平十四寒部,相对来讲可用字就多得多。这就大大增加诗的写作难度。需要对每一个字的使用都认真思考。

好在诗的写作上还有一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即七言句中对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相对宽松一些,并不完全拘泥,这就给文字的应用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空间。我自己曾经写过一首《谷雨》,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个规则。这首诗用了4个重音字,且都是平声,但并未违律,就是因为它们在句中的位置都在一三位。

七绝:谷雨

不凉不燥暮春阳,

非袄非衫自束装。

花萼花芯双蝶舞,

山前山后雨经常。

作为学习者,我现在写诗以平水韵为准。虽然难度提高了,但却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而且也可以加深对每一个字的使用场景和可能用法的学习。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当年上学的时候连古诗都没有学几首,更不用说声律了。因此,只有在不断的体会中逐步去学习,才有可能写出稍微像样一点的近体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