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诗体会(四)练字

(2022-04-27 15:47:23)
标签:

文化

教育

历史

分类: 诗歌

诗的语言是精炼的。一首五言绝句,仅仅20个字,就可能写出一个深奥的道理,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可能写出一个精美的景致,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更可以表达一种深厚的情意,例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俯拾皆是。

有时候读唐诗宋诗,对诗人运用汉字的娴熟程度实在是佩服之至。有的诗没有什么生僻字,也不那么华丽,用的都是最常见的汉字,但是经过诗人的组合,意境完全不同。而且,诗词应该是文学体裁中对文字要求最高的,往往一个字虽然不会谬之千里,但是意境就大不相同,而诗讲得就是意境。

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除了贾岛“推敲”的故事之外,像王安石的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的确定,更是经典。据说王安石为这一个字反复斟酌,先是又到,后改为过,再改为入,旋即又改为满,如是改了十许字,始定为“绿”。而绿字虽然并不惊艳,在这里却是形容词做了动词,其画面感油然而生。

唐代诗人卢延让有一首《苦吟》,道出了诗人练字的艰辛。诗曰:“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作诗为了吟妥帖一个字,竟达到捻断数根胡须的地步,可见其对写诗来说多么重要。字斟句酌对写诗的人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功夫。

要体会汉字的妙处,写诗词是最好的途径。有些汉字,看起来意思差不多,如果只在文章中使用,差别也不是很明显,但是放到诗词中去掂量,意境大不相同。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是千古传诵的妙句。妙在何处,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但一个“见”字的使用,几乎为所有后来者所称道。“见”与“望”意思是差不多的,也都是仄声,可以互换。但是如果改成“望”字,就显得做作了。“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望”是有意识的。若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所以,意思虽然差不多,但是意境差别就大了。

这样的差别,似乎并不是仅仅从文字功夫上能够解决的,还必须懂得诗意。这方面李清照的细腻可以让人学到很多。最经典的是其 “绿肥红瘦”四字。“绿肥”指雨后绿叶光润、舒展、肥大;“红瘦”指雨后红花受损凋零,飘落不堪的样子。一个“肥”字,一个“瘦”字,无限凄婉,虽然含蓄,却特别传神,堪为经典。四个都是形容词,堆砌在一起,竟有这般奇效,也只能在诗词中见到了。而这种诗意,即便读得出来,也未必能够学会啊。

字和意是互相依存、互为作用的。它们既有主从之别,又是密切结合,无法分开的。一般来说,应该是先有意,后有字,以字达意。当然也不排除那些对诗词特别熟悉的人,可以出口成章,这个时候通常字和意是浑然一体的。所谓意,应该就是对生活的新颖、深刻、独到的发现、理解与评价,这是最具特点的。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写诗的差别,首先应该体现在意上。炼字只能美化语言,得到奇句;炼意则可使诗的题旨更加丰富、深刻,诗意更加含蓄隽永。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说诗啐语》)。

话虽如此说,难度还是很客观的。以我个人的体验看,过去很少从文字上如此精雕细琢,也从未在意境上去考虑用字的差别,所以虽然对生活现象有所悟,但是只会用抽象的语言概括,不大会用一种意境去表现。因为过去写文章,你若不说清楚,那就很不合格,可说得太直白,一点余地都没有,且用字刻板,这就是写诗的大忌了。

被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宋祁,其《玉楼春》中的这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旺盛的生命力,但你要说从文理上到底有多少道理,还真不好说,恰恰就是这个不好说,留给人无限的遐想,你需要调动很多的感觉去体会,意境就出来了。清代著名评论家王国维誉为“境界全出”的佳句。

练字当然也需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有时候,文字的使用像游戏那样,设计得好,玩起来就有兴趣,引人入胜。古人对文字的把玩,可以称得上是游戏高手了。除了那些回文诗以外,有些人对字的运用也堪称游戏高手。如唐代著名诗僧寒山的《杳杳寒山道》,用叠字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写诗用叠字无可厚非,但一般人写起来常常是用得非常勉强,可能是找不到更好的字,才去用叠字。而这首诗的叠字读起来不觉得累赘,且每一句的叠字细揣摩起来,都恰到好处,虽然不能说不可更改,但如果作者一定要追求全部用叠字的效果,那么这些字用得就都堪称经典了。以后有机会我也想试一下这样的写法,就当语文作业。

关于练字,虽然我写诗的时间很短,但体会已经不少了。例如我最近写了一首诗,为一个字也是几多踌躇。这首诗主要是想表达大好的四月芳菲季,因为疫情的缘故无法远足。

七绝:四月神游

红疏绿满絮轻柔,

何处芳菲入镜头?

莞尔庭前藏皓齿,

江南碧水作神游。

第一句想写出暮春北京的景象。虽然绿肥红瘦是最经典的,但毕竟这句太有名了,且李清照还另有深意。当然这句的确非常美,却不好擅用,而且用在这个主题下也不合适。我想了很多,如“红稀”,晏殊曾有一句“小径红稀,芳郊绿遍”,讲得也是暮春。只是在诗中用红稀,显然不如词中使用更妥。几经犹豫,最后选了“红疏”。当然还不是很满意,但一时也无更好的了。

中国的文字是一个宝库,所以练字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不过,竟然写诗是写给今人看的,就当尽量少用生僻字,特别是少用古人用的字,这应当也是一个应该注意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