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里话读书
(2022-04-23 21:26:47)
标签:
教育文化历史 |
分类: 读书 |
4月23日,又一个世界读书日。在现代社会,图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为什么读书,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始终是读书人要解决的问题。越是酝酿社会变革是时候,越是如此。
中华民族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人类,也是最早产生语言、文字和书籍的民族。尽管西方的史学家有一派观点认为,两河领域的苏美尔人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发明了楔形文字,这也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的一个标志。但是,中国的甲骨文其实与其出现的时间差不多,随着新的考古发现,亦很难在文明起源上分出先后伯仲。而中国的书籍出现,特别是竹简书的出现,绝对比泥板书要靠谱得多。至今很多历史学家仍然在质疑泥板书的真伪,毕竟泥板书的阅读、传递以及保存都十分的蹊跷。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载体。没有书籍的发明,人类的智慧就无法延续传承。中国社会从很早就知道这个道理,《论语》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国的文明,与这种认知有密切关系。与西方人相比,华夏民族更注重记录,就目前所知的文献看,华夏民族在这方面远胜于西方。即便是与孔孟年代像接近的所谓西方大智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他们的思想见诸文字其实都是几百年以后的事情,所以才有真伪难辨之虞。而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辉煌思想,都有大量书籍可以传世。
读书既是一种人生的兴趣,其本身也包含了人生。这一点在不同的时代,可能有不同的意义。中国有着一个重视读书的文化,特别是在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中,治国理政的人才是决定因素,而如何判断其是否具备这样的才能,看其读书的情况是重要的标准。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前,人才的选拔主要靠推荐,而读书人是最具有推荐人资质的人选。所以尽管孔孟圣贤虽然几乎没有过治国的经验,但其门生弟子中却不乏其人,读书成为这些人最好的背景。所以,宋真宗赵恒曾有一首很有名的《劝学诗》,说得更直白:“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对一个男人来说,只要书读得好,什么都会有。一位皇帝能够捧出这么一碗接地气的鸡汤,实在不易。
科举制度虽然有很多的缺陷,但是在鼓励士子读书方面却是有积极意义的,以致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士子文化。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涌现出各方面的大师,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这些大师几乎都是从小有着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些重视读书的人即便是家贫如洗,也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读书。直到今天,高考制度仍然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读书人若不能经过高考的洗礼,实现鲤鱼跳龙门,仍然还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在一个图书繁盛的时代,读书的目的,除了功利之外,最大的作用就是自我修身了。当然修身也可以有功利心,但是社会越进步,人的选择性越多,读书就越不必那么功利。苏东坡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不能说他完全不考虑功名,但他明显更欣赏“气自华”。其实,气质这东西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不太容易说清楚,可是读书多少的差别,在人们的交往中十分明显,你不重视都不行。今天的书很多直接就讲气质,那都是比较肤浅的。古人并不都说明叫气质,所以韩愈说得很直接,“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也就是说,人不读书不能为人。说起来难听,实际上就是这么一回事。
古代知识分子对书的渴望和追求,今天的人认为不管什么书都可以唾手可得,所以不会真正理解没有书的苦衷。大概只有我们这一代人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才有体会。那个时候高校图书馆都关了,很多书都被列为禁书,新华书店能够买到的就是那么几本书,除了和报纸上差不多内容的书以外,其他的书很少,所以想看到更多的书太难了。在20世纪的60、70年代竟然出现手抄书流传,谁能想象得到,但我们却很幸运地经历了。今天,人们可以“万卷堆床书,学者识其真”(刘禹锡),实在是幸福得很啊。
中国人读书的方法,当以朱熹老先生的几句话最为经典:“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别小看这三到,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应该就取决于这三到了。这其实就如同我们小学生念书一般,心口眼全用,才能记得住,领悟得了。虽然有人过目不忘,一目十行,但那是天才,天才毕竟是少数,是极个别,如果把天才的经验推而广之,那就会贻害无穷。读书是不能偷懒的,南宋文学家刘过更把读书比作种田:“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这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依然不过时。今天尽管我们有很多读书的辅助工具了,但捧着纸书心到,眼到,口到,对年轻学生来说可能还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书多了,如何选择成了很费心的一件事了。现在有一个理论,即“信息茧房”理论,说的是我们每个人可能会像在一个屋子里一样,对知识和信息的选择受到一定局限。大部分可能都如此。不过有一个办法是可以突破这个茧房理论的,就是有意识地杂读。韩愈说:“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读几本书就认为读懂了,是很可怕的事情。即便不是做学问,如果有时间的话,多个角度看看书也没什么坏事,就是生活常识多几个角度学习,也是有益的。现在的人们对很多事情的认识针锋相对,看起来似乎各持己见,都有道理,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知识面过窄,本来大家走的是一个方向,知识面过窄就会形成一条道路同一个方向走起来还形同陌路。
人生精力有限,读书的时间可能也有限。现在想来,人读书的时间大约在学校毕业走入社会之前和退休之后。工作的时候,总有读书不够的感觉,这虽然有些遗憾,但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现在对我们来说,读书终于可以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登高望远不可无,不可一日不读书。”很纯粹的读书,融入生活的读书,但愿这能成为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