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角度

(2022-03-31 11:20:20)
标签:

文化

历史

教育

分类: 读书

人的眼睛无法透视,因此看东西的时候,角度非常重要。不同的角度,可能会看见不同的东西。即便是同一个物体,看它的角度不同,也可能眼睛收到的信息不同,因此反馈给大脑的内容不同,人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关于这一点,中国人其实有很多形象的智慧表达,例如盲人摸象。在例如,宋代文豪苏东坡的诗写得很清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侧是不同的角度,远近是不同的距离,角度和距离的变化,同一个物体都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在于物质上的多寡,而在于视界上的角度。似乎可以这样说,人的认识角度从人生下了来开始一直到人的生命终点,可以看成一条抛物线,一开始角度一样,然后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增加和阅历丰富,角度差别就出来了,而且越来越大,在某一个点上抛物线开始下降,预示着认识的角度差别开始变小,到了生命的最后可能越来越接近。

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形成决定于很多因素,年龄、家庭、社会、宗教、教育、朋友等,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看问题角度的形成。现在,可能还要加上自媒体。虽然自媒体可以归结为社会的某一个部分,但是由于自媒体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传统认为的媒体的范畴,所以我把它列为单独的一个元素。

角度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只有人的认识有差别,社会才有可能进步。这种认识的不同,可能既有历史的视角,也有哲学的视角。有时候人们可能更多的从历史的视角看问题,这样就会分为不同的哲学流派,乃至会分成不同的政治群体。但如果深挖这种认识差异的来源,就会发现,这甚至可能归结为我们来自何方这样的根源性问题,因为很多认识角度的差异,从而很多哲学流派的差异,都是从这个终极原点出发的,或者说是通过思考这个原点问题来理解我们的现实处境,进入了不同的认识轨道。

我觉得有一位思想家英国的博林布鲁克勋爵值得一提。他生前最后的著作是《论历史的研究和运用》(Letters on the Study and Use of History)。这本书以对宗教——包括官方国教——的批评而闻名。博林布鲁克认为所有有组织的宗教都是人造的,因此是没有根基的。除非有一种简单的自然宗教(或自然神教派),它并不宣称自己掌握了已经揭示的真相,而只是对上帝创造这个自然世界表示感激。只有这样的宗教才是合理合法的。他在自然人造信仰之间划出了鲜明的界限,以理性科学的名义对前者表示支持,而将后者弃之如毫无根据的教条。

“自然”和“人造”的区别并不十分严谨,但是这的确是西方保守派和自由派的一个基础。我们可能会把这叫做左派或右派。我们通常把左和右的区分只用于政治方面,事实上由 “自然”和“人造”划分出的角度,例如自然可能更加重视人的“天性”,而人造可能更加重视人的“理性”。这样演化出的区别在所有的问题上,并不局限于政治上,包括一经济、社会系列问题上。例如生育,在西方因为堕胎问题可以炒得不可开交,就是这样的视角差异。正如今天我们认识美国,可以从200多年前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和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争论中去去找轨迹一样,而他们俩人的争论,其实也基本是“自然”和“人造”或“天性”或“理性”的轨迹。

不过,似乎我们中国人对这个问题有些不同的认识。也许这是因为我们并不是一个宗教文化浓厚的社会,而我们受影响最深的佛教,并不像其他的三大教一样有一个上帝,那么重视原生性。佛教讲的是用现世的一切修来世,反倒不太重视前世。本土的道教讲究“天人合一”,修成的正果就是成仙。所以在我们的文化中,崇尚的是求同存异,既然是修来世,炼道成仙,何不把角度放下,所以我们的文化更希望的是一致。

但是正如毛主席说过的那样,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存在着左中右。这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越来越明显了。因为没有自媒体的时候,每个人的表达所涉及的范围很有限,除非你是有地位、有权力或者有财富,一般其他人的表达很难被人了解到,所以求同存异看起来相对容易,在于关键的少数。而自媒体发达起来以后,主流的观点虽然依然很强大,但是仅从民众的接触看,因为朋友圈的发布是随意的,所以受到身边的议论影响更大。

这就是所谓的投喂方式的影响,即所谓的“信息茧房”理论。其实“信息茧房”是永远存在的,只是房子大小不同而已。在大众媒体出现以前,每个人的社交圈就是一个“信息社区”,个人的茧房是周边的精英或有影响力的人物所建造,个人角度并不一定能够意识到。大众媒体出现后,“信息社区”向“信息街区”发展,媒体主导的影响力成为打造茧房的主要因素。而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中,我们又看到一种趋势,信息量大了,对个人的影响往往不是大众媒体的信息,而是社交圈的信息,因为社交圈在自媒体的时代发生了质变。人类再一次回到了“信息茧房”的时代。社会的管理可能越来越表现为对媒体的管理。

当然,角度从根上讲不是自己选择的,它有一个形成的过程。但一旦形成之后,就主要表现为自选择行为了。形成前管理和形成后管理,存在不同的规律,需要不同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