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变革时代的中国人
(2022-03-28 20:36:56)
标签:
历史文化情感 |
分类: 生活 |
最近,梁晓声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电视剧》好评如潮。我原以为喜欢这部电视剧的人应该以60后以前的人为主,没想到很多年轻人叫好,还看得眼泪汪汪,真有点意外。听说还有一种言论,说电视剧表现出的社会现实是抹黑,这也有点意外。看来,真实的东西也会让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出不真实来啊。
一部文学作品有多种解读,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在对待文学作品上,最应该秉持的态度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个人的感受本来就不可能一样。谈到感受,作为一个从《人间世》的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中国社会阶层变动的表现,我个人认为就其对历史背景的把握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其真实的文学表达,《人世间》的成就超过了《百年孤独》,也超过了莫言,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电视剧首播的那一轮,我没有看。听说有些议论,恰好又没什么事情,就开始回看。梁晓声的名声是知道的,他的那部《今夜有暴风雪》我曾经看过,但印象不深了。他还写过一本《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我曾经买过,实话讲很失望。他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谓各阶层的分析,不过是各种不同职业和工作人群特点的素描。不过,他对不同阶层人群的分析,特别是基于人性的理解,还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知识积累在它的《人世间》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应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讲,《人世间》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现代城市社会阶层变动过程中人性的真实写照。
当然,我不知道梁晓声写《人世间》的时候是不是这样想的,但我体会到的实际效果就是如此。周秉坤一家人作为一个工人家庭,是那个时代最值得夸耀的成分。围绕这个家庭展开的线索,有工人、干部、知识分子、企业家、司法人员、个体户、无业者,基本就是那个时代城市的各个阶层。而几十年的功夫,这些人的命运不断起伏变化,最初是高考制度,后来是市场经济冲击,当然还有政治形势的变化。对中国人来说,这是生活变化巨大的历史时期,这种社会转型是中国独有的,所以呈现出独有的文化特色和人性色彩。
真实,是《人世间》最明显的特点。无论是人物的关系和发展轨迹,还是语言风格,以及生活细节,都以原汁原味的真实呈现给读者和观众。借助一个工人家庭,将人物线索放射到了全社会,织出了一个社会网络,从而构架起一个社会万花筒,差不多40年中的社会现实,全部在这个万花筒中有反映,且几乎都是原景再现一般,当然也充满了东北特色。让我们这一代人看起来,那简直如同录影重放一样的真实。这一点与当下太多的作品立分高下。
《人世间》的真实有两个特点,一是历史过程的真实性,另一个是人物表现的真实性。前者主要指作品从1969年开始的中国社会,作者通过一个城市工人家庭的各种境遇,折射出了中国40年的巨变。虽然没有那么多的背景描写,但是通过一个个细节,凡是那一代经历过的人,对此都有深切体会,和作品中的人物命运起伏感同身受。例如周秉坤发小的六君子命运,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们中有的在坚持在国营企业直至企业倒闭下岗,有的通过高考进了大学成为国家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有的从国营企业辞职自己开始做点小买卖,有的则到处求人打零工,还有因为无钱看病不愿意拖累家人而卧轨。这些情况都十分真实的再现了那样一个年代,完全就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案例。实话说,作者写那个年代较之写二十一世纪前后这段历史更加丰满也更加深情,当然也更加感人。仅就这部分而言,电视剧就可以让现在的年轻学生在学习历史和时政课时,作为鲜活的案例教材。虽然看起来这个家庭似乎碰到的悲剧多了点,命运似乎不够公平,但每一个悲剧都是现实的折射,甚至比现实还略显温和。
人物的真实也是这部作品非常突出的特点。作品中的人物很少有那种概念化的形象,虽然人物众多,但都性格各异,定位清楚,几乎每一个都可以代表一种类型。这也许就是作者在写作思考中国社会各基层分析时认真筹谋的。作者显然非常熟悉那一批生活在光字片的底层老百姓,对他们的描写着墨最多,也最精彩,无论是周秉坤一家,还是其他光字片的家庭,每一个人的生活场景对我们这些50后简直太熟悉了。那些场景和那些语言,甚至那些穿戴以及用品,都曾经在自己身上出现。作品涉及人物众多,但都各有特点,主要人物就不用说了,即便是最容易概念化的人物,以周秉义的丈母娘金老太太为例,虽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马列主义老太太,也能让人看到她的多面人生。例如对老太太接纳玥玥暂住的处理,既有通情达理,又有不讲情面,最后还是欣然接受,没有我们常听到的正能量话语,却非常符合一个老太太的心理脉络。
多个家庭的50年历史变迁,如此宏大的一个故事架构,作者有一个主线很明确,那就是牢牢把握住人物的人性特点。这部作品以50年的时间跨度为背景,在各种人情关系的纠缠中展示人性,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人看到在这巨变的50年中,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不同层级之间的人情如何受到冲击和影响,如何扭曲,如何调整,如何坚持,如何闪光。老实说,作者以底层人群的视角展示这一切,使得作品接地气,并没有那种俯视教导的痕迹。
中国人讲的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其实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无论时间如何变迁,人类的善总是最具光辉的。至少我的体会是,在作品中所有的人物,林林总总,从底层到高层,从正面人物到反面人物,一个最基本的基点,就是善良,即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个善。即便是作为反面人物的骆世斌、水自流以及变质的老姚等几个人,其人性中所有的善意仍然是可以感受到的,尽管有的时候这种善可能会让人讨厌。这既是作家的一种理念,也是社会的现实。
在这部作品中,善良不仅是很多看起来悲剧的起因,其实也是化解悲剧的最终因素。在这方面郑娟是一个中心人物,周秉坤的命运与她密切相关,而周家的生活也几乎都与她有关。正如周秉坤的父母和哥姐都曾经反复表达过的那样,幸亏娶了她,成就了周家的幸福。但实际上,也正是她最初的生活遭遇,才有了后来周秉坤的一系列事情。作品似乎在向读者表达一个观点,善是化解一切痛苦和不幸的力量源泉。郑娟作为善的化身,在整部作品中几乎处于社会最底层,但她的人性光辉却获得了所有阶层的认可,甚至对她实施犯罪的人。这一理想的小人物应该是作者最为肯定的标准完人,也是中国人传统文化中最容易获得肯定的形象。
坦率的说,《人世间》的成功有必然性,但也有一些出乎意料。必然性不用说了,这样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理应有这样的成功。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年轻人一片叫好。至少从电视剧来看,除了前半部分比较虐心之外,整部作品更多的都是生活琐事。演员的表演很优秀,但如果不是情节打动,坚持58集看演员的表演,似乎也不太可能,更何况演员的形象与其年龄段的匹配只有在不长的剧集里相适应,大多数时候看起来还有些违和感的。我特别希望,年轻人不单单是因为演员优秀的表演才对这部剧叫好,而是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去看,最好还能去读一下小说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