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诗体会(二)
(2022-03-13 11:29:15)
标签:
文化情感娱乐 |
分类: 诗歌 |
一个多月前的《习诗一年录》就算是《习诗体会(一)》,以此陆续记录学习心得。
诗以景和情见长。“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陆时雍《诗镜总论》)。这往往就是诗的魅力所在。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道:“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也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话虽如此,对初学者来说,能把景写好便已不易。虽然景从外来,但若入得心再发乎于外,且又不流于俗套,也是难上加难。
我的体会是,景为静,思为动,静入静出,景则凝,静入动出,景则活。唐人作诗,写景时常以动观景,读来灵动无比,值得学习。具体之法,似乎就是以动词嵌入名词之中,使名词的静态感觉活起来。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钓”字,使得全诗读来就完全是一副动态的画。
前几天写的《春雪后春风》一诗,我努力按照这种思路来学习。
五绝:春雪后春风
忽见雪扬尘,
犹寒扑面亲。
拂斜千树柳,
撩皱一池春。
风是一种看不见但是可以感知的自然现象,春风一向被文人视为带来生命力量和活力的吉象,因此历史上以春天为主题的诗基本都会写到春风。像李白的《落日忆山中》,直接点明春风带来花开的现象: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北京今年的春风与当年长安城不同,今年是先立春,再下雪,所以很有特点的是雪后的春风。如何把这样的意思表达出来,且又不那么落俗,的确需要一番构思。
有一个现象给我印象深刻。雪后的那两天,积雪很厚,走在路上,这个时候虽然已经晴天,但却偶尔可见雪起,其实那是风吹雪形成的景象。因此,“忽见雪扬尘”便是这样来的。另外,在对风的描写上,我觉得应该尽量不用通常直接写风的词,不出现风、吹、刮等字样,尽量争取以动态的描写表现风的样子。所以,用了四个动词,扬、扑、拂、撩。后两句其描写基本来自家门口的景象。本来想写“拂弯”,但看过风吹柳的样子,其实也就是“拂斜”,说明是一种比较柔和的风。
这样写来,画面感显然较以前的一些习作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