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太山庙中学读书记
(2021-11-28 16:21:43)
标签:
历史农村文化 |
分类: 生活 |
小升初,在今天是一个令人焦虑的词,而在50多年前,这是一个简单不过的动作。
我们要上的太山庙中学在湖北襄阳县的太山庙这个地方,当时好像是一个乡,现在就是一个行政村。学校是一个典型的农村中学,低矮的房屋,长条桌子,要自己背马扎才有座位。窗户是没有遮挡的,只有几根木条,可防人跳窗,冬天则可以固定塑料布挡风。
我们的上学路大约7里(当时都这么说)。我们每天往返两趟,中午放学返回吃饭,然后再去上学,到下午放学回家,差不多可以算朝7晚5一族。那时候没有微信计数,要不每天步数怎么也要超过20000步吧。
路远还不算太难。襄北一带冬春之际常下一种“冻雨”,沾到衣服上就冻成冰。所以常常是上学时衣服左半边结冰,放学就轮到右半边。而襄北的土壤缺乏粘性,遇雨成烂泥,行走异常困难,一身水一身泥的形象是经常的。
千辛万苦去读书,倒真不一定认真读了。那个年代,一个农村学校,教师奇缺。干校抽了几个干部担任老师,才算把几门最基础的课程老师配齐。按现在的眼光,那时候的学校真没什么负可减,因为考试基本都是开卷,可以抄书,但不能交头接耳。尴尬的是,有时候拿着教材也不知道该抄什么。
现在想起来真应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那首《劝学》诗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还是要写一首诗练习,因为对其中个别字实在不舍,用平水韵无法完成,就改用中华新韵,这也是第一次。
七绝:太山庙中学读书记(中华新韵)
七里读书伙伴行,
每逢冻雨半身冰。
空窗四壁排排坐,
不解功名朗朗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