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青子衿与伐檀

(2021-08-10 16:25:51)
标签:

文化

教育

情感

分类: 读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是《诗经·郑风·子衿》中优美的诗句。几乎不需要对文字完全理解,仅仅读出来那优美的韵律,就差不多可以理解到这是一篇述说爱情的诗篇。这也许是今天小学生的课文,而我这个年代的人,绝大多数可能到现在都不曾学习过。

今天的人们当然都会知道几句古诗,那是因为中国文学遗产十分丰富,很多超过2000年的古诗、故事,今天仍然被现代人广泛使用,再造新词还不如古人说得精辟,简洁。用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继续赋能现代人。就说这首《子衿》中,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在其他诗篇中还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和“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说法,就是我们俗话说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来源。像这样穿越数千年的智慧表达在中国文学中不计其数。

然而,知道几句和系统学习,那是天差地别。知道几句可能是用来炫耀的,偶尔用一下显得不那么无知;而系统学习则是厚积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崇敬那些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恰恰就是因为他们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底蕴。只有读了足够多的文章诗词,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学,也才真正能够体会到,缺少中国文学的修养,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只会说中国话,那不叫懂中国文化。

学习文学有什么用?很多人以为那就是用来写文章的。绝大多数人年少的时候,可能都是这样的想法。这不能怪年轻人,毕竟教育不是一个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设计出来的制度。

我们这些50年代后半期出生的人,对教育制度的起伏应该深有体会。当我刚刚上了两年小学的时候,社会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几乎一年时间都没有进学堂。在那个年纪碰到这样一个无拘无束的玩耍期,非常欢乐,不过这欢乐空前绝后了,后代人再没有机会了。就算是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时期,足不出户但课还是要是上的,且禁足对少年来说比休学更难受。

及至再开学,差不多一年过去,在这一年中,社会天翻地覆,我们的教材也面貌大变。现在想来,语文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真正文学的东西少了,文章多了,而选择进教材的标准也明显改变了,例如古代文学作品一律要反映劳动人民的,于是直到高中毕业,学过的古文本来就屈指可数,还都是一个特点的。如《伐檀》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唯一在书本中学过的《诗经》课文。《伐檀》被选入特殊10年的中小学教材中,全赖其是歌颂劳动人民,而抨击统治者的。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们可以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就有吃有喝,这当然是剥削而来的,也当然要受到谴责。而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样优美的句子,则根本没见过。

还有一些很明显的倾向如厚中薄外,厚今薄古等。这导致这一代人的古文修养很差。例如北京大学的校长曾把“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的“鸿鹄”念成“honghao”,就是很典型的一例。这真不能怪他。这句话出自当年的课文《史记·陈涉世家》(节选),讲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反抗秦王朝暴政,是那一代人学过的极少古文中的一篇。当时的老师重在讲解中心思想和伟大意义,很少从文学意义上去讲解课文,于是对个别文字的读法并不看重,那时候的语文考试也不会有语音填空之类的选择题,所以知道伟大意义就及格了。

教材如此,老师就不用要求太高了。我的初中在湖北襄阳县的一个公社所在地,教语文的恰是一位农村教师。我不知道她的文化水平是什么,应该说教书还算认真。只是我们这些从北京去的孩子,很不省油。有一次有位同学写的作文中引了毛主席当时非常著名的一句话,阿尔巴尼亚是欧洲的一盏社会主义明灯。结果这个老师在批阅作文的时候,用红线划出来,并写了批语:阿尔巴尼亚在欧洲吗?我们这些没学多少知识但是知道造反有理的孩子们不依不饶,和老师理论。最后当然是老师认错了事。今天想来,作为同样当过老师的人,深为当年幼稚的举动羞愧。其实我们师生都是受害者。没想到的是,2021年的今天,竟然能够看到“湖北省张家界市”这样的政府官方文件,真是无语了。

文学是人学。这不仅仅因为文学常以写人为主,最重要的是文学全景展现了人性,再看每一个作品的作者,梳理其思想脉络,哪一部文学名著,哪一首经典诗词,哪一曲优美音乐,哪一幅传世画作,不都能读出完全不同的人性吗?看《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2000多年前的古人竟能面对蜉蝣这种生命短暂的生物来思考人生,真的是令人惊奇。文学的思维就是一种共情思维,而《蜉蝣》这首诗堪称是最早的共情作品。只可惜,我们在幼年的时候并没有接触过。所以,我们缺的这部分课程,其实很难用写文章的技巧去弥补,给我们那一代人留下终身的遗憾。

说起写文章,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初高中生,都受到过黄帅的影响,用各种各样的小字报去挑战老师的权威。那时候流行的文章风格是鲁迅式的。鲁迅的文学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战斗文学,充满了斗争性,体现在文风上则尖锐、讽刺、挖苦、诘问,要把握好这样的文风,需要非常丰富的社会阅历。而那时候的学生哪里谈得上阅历,只能是依葫芦画瓢,学一些皮毛,用不贴切的文字去堆砌。这样的文风大概在社会上流行了20年,让一代人几乎丧失了基于中华文化底蕴的基本修养。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网络社会,人们之间的连通实现了曾经的神话,可以在虚拟世界做一切现实世界能够做的事。然而,今天的文学发达程度则并不一定比1000年前强。当年每个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都在为今天的文化基础添砖加瓦。如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虽然背不下来,但那些成语却在现代人的文章中比比皆是,像“回眸一笑”、“梨花带雨”、“碧落黄泉”、“天生丽质”、“天旋地转”、“梨园弟子”、“虚无缥缈”、“仙山琼阁”、 “镜破钗分”、“比翼连枝”、“此恨绵绵”等,都出自这首诗。与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流行语,如“喜大普奔”、“细思恐极”之类的相比,高下立见。前者是人的文学创作,后者则是人利用电脑工具的加工。

好在我们这一代人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文学只是我们余生的兴趣所在。我们学得好与不好,已经无碍于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训却是非常值得汲取。子孙后代如何能够打牢中华文化的底蕴,在当前的教育制度重构过程中,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来理解文学,来规划好下一代的中国语文教育,是一个大事。现在正值“双减”大力推行之际,校外培训基本被严格控制住了。没有了资本无序扩张的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如何,令世人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