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粗口真的值得赞同吗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读书 |
东京奥运会期间,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极高:yyds。一开始在朋友圈看到这次,我还是有点懵,猜了半天也没猜出来,后来发现很多人再问,才知道这是“永远的神”。实在佩服年轻人的快节奏,就这几个字都不愿意占用太多的时间。
这是一个现代生产工艺造出来的词,直接把汉语拼音内容中能够简化的内容全部简化,估计是某个90后或00后在电脑上用搜狗拼音输入法打“永远的神”时不选汉字就直接回车了,yyds就诞生了。按照这样的逻辑,现在的网络语言演化的路径就非常清晰了。以后像我们这等老年人看不懂的时候,就要先在电脑上敲一下,可能就破译了。
奥运会中还有一个词,竟闹出了国际影响。我们不是看不懂,而是看不惯了。据韩联社报道,大韩羽毛球协会8月3日表示,协会准备向羽毛球世界联合会抗议中国选手在与韩国队进行东京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双打赛中反复爆粗口,并正在走相关流程。事情源于上月27日,中国的陈清晨/贾一凡组合与韩国的金昭映/孔熙容组合进行小组赛D组第二轮比赛。中国女选手陈清晨比赛中忍不住爆粗发泄:“我X!我X!我XXX!”,在无观众的体育馆里久久回荡。据说很多外国选手以为这是中国的典型自我激励,所以开始效仿,后经人指点方知真意。
对这个现象,好像国内的舆论并没有特别在意,甚至还有人做过网上的民意调查,竟有接近90%的网友支持这样的爆粗口。凤凰网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更加震撼《我们的羽毛球:不同的吼声 同样的传奇》,把粗口的声音偷换概念为吼声,文章引用陈清晨则话说,“都是随心而发的,不是在骂人。我有注意到网上的舆论,实际上真不是网友们说的意思。”难道她不知道,语言就是这样的一个特点,不是你说的时候想表达什么,而是已经约定俗成其本来的含义才真正重要。否则,要语言文字干什么?
当这样的粗口已经不被作为骂人的时候,并不是粗口的意义变了,而是语言的环境变了。中国曾经是一个文化输出大国,至少对我们周边的这些国家来说是这样。看看日本,日语中还保留的汉语元素让中国人去日本似乎不是特别陌生。韩国虽然在语言上已经没有多少汉语元素保留,但是汉语书法在韩国依然盛行。还记得朴槿惠写给央视某著名主持人的留言吗?但是这几十年,仅从语言来看,庸俗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年轻人的创造力很强,但是在语言上的表现不敢苟同。例如本文开头所讲的yyds,以每个字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形式,既不是中文,也不是西文,只能说是一种符号,甚至连几年前流行的“普大喜奔”都不如,那个好歹还有缩略语的功能。把这样形式的表达引入到我们的语言中,甚至在很多的头部媒体都将其引入到正式的文稿中,除了迎合某种情绪化以外,起不到任何的积极作用。而如果连东京体育馆这样的粗口都可以因为正能量加以褒奖,那就太可悲了。
如果语言环境变了,就应该认真检视一下,到底为什么?我是觉得,现在人们对语言的敬畏感不够,随意解释、随意使用、随意制造,这是非常可怕的。所谓敬畏感不够,就是对中国语言不够尊重,使用起来非常不规范,也不讲究,只要能够迎合某种人群,或者符合某些人的观点,就无人去纠偏,有的时候你纠偏还会带来麻烦。就如同这次的女运动员的用语,本来这是粗野男人的用语,但她自己用起来非常娴熟,且检讨起来轻描淡写,别人还能说什么,说多了还可能以中国队的奥运精神来上纲上线。
对语言敬畏不够,会使得使用语言的人功利性极强,随意使用,评价的标准是看带来什么利益,就像我们的学生在应试制度下学习古诗一样,背诗是一回事,平时运用是另一回事,关键看能够带来什么分数。
这将使中华语言的韵律、优雅、节奏、文明等都逐步丧失殆尽。希望全社会要重视这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