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日重读“读徐霞客”(三篇):徐霞客在桂林的遗憾与郁闷——读《徐霞客游记》(3)
(2013-05-19 10:12:58)
标签:
徐霞客桂林山水遗憾与郁闷 |
分类: 游心 |
(2013年5月8-9日桂林电视台《桂林板路》播出,所谓“桂林板路”,近似于四川的“摆龙门阵”和普通话的“闲扯”“聊天”之类。桂林话与四川话、湖北话差不多,容易听懂的。)
然而,徐霞客考察桂林山水也有遗憾和郁闷。遗憾的是没能看到唐宋时期美轮美奂、浩瀚无边的七百亩西湖,令他郁闷的是未能登临城市中心大名鼎鼎的独秀峰。
先说他游桂林的遗憾。此处所谓西湖,指唐宋时期桂林城西隐山脚下的700亩湖水景观。当时,隐山四面环水,水中广植莲藕,夏秋两季,莲蓬竖起,莲花盛开,雨打莲池,鱼儿戏水,月夜泛舟,堪与金陵秦淮、杭州西湖媲美。有前人的诗文为证。
从唐代官员吴武陵写的《新开隐山记》和韦宗卿《隐山六洞记》我们知道,隐山开发于中唐时期的宝历年间(公元825-827年),那时,山下“(蒙)溪横五里,径二百步,可以走方舟,可以泛画鹢,渺然有江海趣,鱼龙瀺灂,鸥鹭如豢”。“(蒙溪)自山南流,会于南华洞水,合而成池。池因山麓……缭绕萦回。五六里间,方舟荡漾,靡微风,镜清波。”到了南宋范成大帅桂(公元1173-1174年)的时候,随着城池建设的进步完善,700亩浩瀚西湖形成,夜游西湖盛极一时。范成大在桂林写有一首诗,名曰《六月十五日夜泛西湖,风月温丽》,形象而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桂林西湖“波纹挟月影,摇荡舞船窗”,“棹夫三弄笛,跳鱼翻素光。我亦醉梦惊,解缨濯沧浪”的盛况。然而,元明之后,这些美景早已荡然无存。
徐霞客盘桓、伫立在桂林城西的隐山上,看到山下入眼的景致迥异于他从典籍里得到的记忆。他在日记里抒发了当时的遗憾之情,他写道:“闻昔唐宋,西江东萦榕树门,隐山汇巨浸中,是名西湖。其时诸记胜者,俱云‘乘舟载酒入’。今则西江南下,繁厥桑田,甚损浩荡观。”就是说,徐霞客认为,杂乱的田陌影响了昔日西湖景观的谐调,至为可惜,实在遗憾。
徐霞客游桂林最叫他郁闷不堪的是竟然没能登临独秀峰顶,没能了却他对这座风光独特,充满浓浓政治、军事、教育等浓浓文化意味的名山进行全面考察的意愿。你可否知道,徐霞客在桂林城区36天曾经四度要求登临独秀峰顶,竟然未能如愿。他的性情郁闷极了,遗憾得不得了,以至于在日记里专门写了一篇《闲话独秀》来倾吐心中块垒,舒散心中郁结。
具体情形是:在五月初四那天,徐霞客拜访靖江王府,从藩城北门进入,围着独秀峰绕了一圈,考察了独秀峰西和南北三面,观察了东面的月牙池,可是不能拾级登顶。管理独秀峰的主僧告诉徐霞客说:“你想登临独秀峰,必须先禀告藩王,获得允许后才行。”初次登临未果,只好相约登顶的时间在五月十二。这是第一次预约。徐霞客只能改变考察计划,游历榕树门和隐山去了。
第二次预约,在五月初十。这天徐霞客提前两天来预约,有提醒独秀峰主僧别忘了原先约定十二日登山的意思。谁知主僧通知徐霞客,日期改在五月十三了,后延了一天。
第三次,五月十三,徐按约抵达独秀西庵,本以为可以高高兴兴登山了,没想到还是事与愿违。日记写道:“主僧入内宫礼忏,登峰约复移他日。”徐霞客无可奈何,又改游别处。
第四次在五月二十九日,离第三次预约已相去半月有余。徐霞客此番已考察阳朔返回桂林,首先就想满怀信心地登临独秀峰。他来到靖江王城,又一次约定登临独秀峰的具体时间,可是,这次主僧态度变得更加模棱两可,推辞逶迤,语言十分犹疑。徐霞客本来打算一旦登临了独秀峰,就启程前往柳州。可如今,亦然未获允许,深感登临希望遥遥无期,心中十分不爽,愤懑怅惘。
第二天阴历五月三十,天气异常炎热,徐霞客感到身心疲倦,哪里也没去,就在驿馆卧床休息了一整天。
六月初一,徐霞客情绪还是没有调整过来,心胸感觉像要爆炸了一样,于是写了这样的文字:“六月初一,讹传流寇薄衡永,藩城欲戒严,予穗无意登独秀。独秀山北面临池,西、南二麓,予俱已达其下,西岩亦已再探,惟东路与绝顶未登。其异于他峰者,只亭阁耳。”
这篇文字从表面看,徐霞客不得不放弃登临独秀峰的计划是因为农民起义军快要来了,靖江王不允许登临,实际上,字里行间、文字背后,显示出徐霞客很不甘心,他甚至不惜说兹山和其他山除了亭阁之外并无奇特之处来自我安慰。徐霞客一定知道《桂胜》的记载:“靖江宫殿,朱邸四达,周垣重绕,苍翠所及,皆禁御间地,以故彤亭画观焉,外人鲜得至者。”因为这本书就在身边,刚刚购得。到了眼前,却不得一睹为快,怎么叫人心甘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