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罗志渊:夜谈养生文化与身心灵整体健康

标签:
转载 |
http://s9/mw690/001oEGYHgy6JzDacdkId8&690
夜深人静时,我们与灵魂好好谈谈
【本内容整理自罗志渊直播间第10期精彩回放】
1、看来罗先生对养生很热衷,请问你觉得养生文化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改变?
罗志渊: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已经走偏,只知道追求钱与权,却不知,人生在世,只追求钱与权,是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很简单,我身边很多朋友,知道要定期保养车,就是不保养自己的身体。其实,人生,时间与健康是应该排在前面的,因为钱买不到时间与健康。有多少所谓的成功人士英年早逝。难怪有人说,人在天堂,钱在天堂。在经济已经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生活水平都已经提高,应该开始关注健康问题,唯独健康,才可让人更加幸福活着,如果病痛缠身,哪怕给你再多财富,又有何用?所以,我想,我们都要开始了解养生文化,给自己及身边的亲朋友好带来更多健康的知识,才能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
2、你相信中医吗?中医究竟是一种文化,或是一种科学,或者一种唯心主义的迷信?
罗志渊:其实,中医是建立在阴阳哲学体系上的一门学问,很多人提出中医不属于科学范畴,但我认为,这是他们不懂中医。中医更像是一个哲学命题,与对错没有关系,只与信仰有关系。而且,中医提倡的身心灵的整体和谐,是具有其合理性的。如果人就是宇宙的话,那么,中医是更符合宇宙真理的。如果什么都用现今科学来解释中医,是最不科学的。因为宇宙是浩瀚的,人类的知识是非常肤浅的,所谓的现代科学,能认识的部分还是非常少的,以有限去解释无限,显然是不可行的。但现今,有很多人打着“科学”旗号反对中医,这是非常无知的行为。苏格拉底说,我一无所知。难道他真的一无所知?如果把一个人能认识的部分当做一个圆,知识越少,圆圈的周长就越短,其中周长就是接触的不可知部分,当你的知识越来越多,圆圈就越来越大,你接触的未知部分也就越来越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科学家,越深入研究我们这个世界,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无知,越来越觉得是有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这个世界的,所以很多科学家到最后都信奉了神,包括牛顿、爱因斯坦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都是虔诚的有神论者。
3、中国传统道教有一些流传至今的养生之道,你觉得那究竟有没有实质意义?你对此是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和看法?
罗志渊: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待。道家提出了“道在养生”的观念,就是修道以养生。其实就是“生道合一”的理念。“道”的精髓何以在“养生”?这是因为“道”体具有“生”的特性。《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不过是万物中有灵者,自然也为道所生。这是道教养生的现代意义。但也有人拿着道家养生的旗号以敛财,自己对道家养生一知半解,以“江湖术士”身份到处忽悠,这不仅给道家养生带来负面影响,也损害了人们的健康。所以,我认为,道家养生要发扬光大,首先要完善道家养生文化体系,从养生文化过度到文化养生。还有就是奉劝大家,不要轻易相信“江湖术士”所讲的道家养生。养生是有差异性的,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养生方式自然就不同。
4、外国人会不会像中国人这样讲究养生?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医学已经很先进了,但对很多诸如癌症、糖尿病之类的疾病依然束手无策,你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罗志渊:从当今医学理论来看,有少数癌症是遗传基因导致,大多数癌症是由环境因素引起,即人们接触了环境中的致癌物质,使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癌症的发生。但每个人对致癌物的反应却不相同,这就要看他体内的代谢酶了,若遗传基因所控制的代谢酶可增强致癌物的毒性,或使机体对致癌物的处理能力降低,则可使机体对致癌物更敏感,患癌的风险也就增大了。近年,医生发现夫妻患癌也“越来越像”,这种“夫妻癌”现象,除了夫妻在生活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外,与双方的“基因不够好”也有关。所以,养生之道就是让自己适应周边的环境,从而达到身心灵整体健康,这样才不会得癌症,这也是养生的目标。当然,我们还要正确认识癌症,西医为什么不能解决癌症问题,从根本上看,西医是治标不治本,西医对癌症的认识是非常表面的,还没有回归到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癌症,所以,对待癌症,连西方国家的医生都认为,中医优于西医。
5、养生和注重身体健康是不是同一个概念?
罗志渊:“养生”,狭义而言,在于保养人的身体,以至延年益寿。因此,就有了养生学、医药学之类。但是,人是物质肉体与精神性情的结合体,而且,二者既为结合体,就必然相互影响,人的性情一定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因此,要保养身体,就需要有良好的性情。人有良好的性情,对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社会的和谐,是十分重要的;高尚的性情对于保养身体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从广义上讲,“养生”除了在物质方面保养人的身体之外,还包括在精神方面的性情修养,即“养性”。由此可见,养生与健康是有区别的,应该说,养生的范畴大于健康的范畴。
6、现在养生保健的书很多,有些书里面的原理还大相径庭,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作为一般的读者,我们应该怎样去选择?
罗志渊:养生保健类出版物关系重大,讹误造成的伤害是难以弥补的。选择保健书,关键是看作者,因为书是作者写出来的,如果作者本身具有医学专业背景,其著作内容的可信度也就比较高。此外,读者要看书中阐述的养生理论和教授的是否有科学依据。虽然有些著作观点十分新颖,然而在实际上缺乏科学依据,只能达到吸引读者眼球、作者个人获取名利的作用,却误导了广大读者甚至带来健康损害。总而言之,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保健书只能当参考,千万不可迷信!
7、其实,有很多百岁老人,从来都没有刻意养生,却依然活得很长寿,我们现代人是不是应该放下焦虑,更好的生活,让养生热潮消退了!
罗志渊:养生之道,其实只不过是一些非常简单的守则:1)安不过度:终日无所事事,会丧失对生活的情趣而心灰意懒,所以即使退休在家,也应勤于动脑,多散步聊天、写字作画、下棋看戏等,心情由此舒畅,益于延年增寿。2)衣不过暖:穿衣戴帽不要过于暖和,也不可过于单薄,过暖容易感冒,过冷容易受寒。3)食不过饱:吃饭不要过饱,粗细都吃,荤素相兼。4)住不过奢:要随遇而安,居室富丽堂皇易夺心志。5)行不过富:身体健康允许,尽量以步代车。如出门必乘车,日久腿脚就要失去灵便。6)劳不过累:劳动超过负荷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每日工作8小时,在8小时外适当地逛逛街、看看报,劳逸结合是必要的。7)喜不过望:人逢喜事精神爽。但是喜不能喜过头,“过喜则伤心”,古人范进中举后变疯,即为过喜所致。8)怒不过暴:有不顺心的事也不宜生气恼怒。怒则伤肝,伤肝就要发病,不要动肝火、发脾气,要有涵养,要乐观处世。9)利不过贪:名不过求、利不过贪。平平安安,克勤克俭,无牵无挂,顺其自然,无欲长乐,活到耄耋。所以,我认为,长寿的秘诀就是清心寡欲、正常作息、健康食物。
8、现在的空气、水源、食物、环境等都受到了很大的污染,对人类生存产生了很大的隐忧,今天我们讲养生,应该如何去抗击这些有毒因素对身体的侵害?
罗志渊:现阶段,我们的食品安全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但也不用太担心,现在有个理论,我们吃的食物,对身体造不造成伤害,与吃的心情很大关系。例如,你吃一个类似汉堡包这样的垃圾食物,如果你认为这是美食,吃的时候心情特别好,那么,这个食物也不会对你身体造成伤害。当然,对于养生而言,吃健康安全的食物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可以多吃素食。还有,就是保持运动,适当运动,不仅可以让身体协调,还可以排除体内的毒素。
9、罗老师,我认为你这些观点都非常好。然后我自己觉得,每个个体的人都是和整个人类甚至是整个地球是共命运的,一个人要健康,首先这个地球要健康,个人要注意自己的养生,而整个人类也要关注地球的养生。这才是最根本的“天人合一”。你觉得对不对?
罗志渊:说的对。“天人合一”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只有适应了环境,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现代科技推动社会进步,但也付出了牺牲环境的代价,我们是先发展后治理,还是要与自然和谐发展?当然,最智慧的选择一定是与环境和谐发展,所以,今天来谈“天人合一”思想还是有现实意义的。最后,我认为,唯独“天人合一”,才能延长我们的寿命,才能拯救这个地球!
每周六晚九点,不见不散。
【进入直播间方法】通过手机下载“搜狐新闻客户端”——点击下部按钮“订阅”,然后搜索“渊品天下”点击订阅即可。】
http://s9/mw690/001oEGYHgy6JzD7EhMk88&690
【订阅】罗志渊自媒体平台
[1]罗志渊官网:http://blog.voc.com.cn/jerryluo2
[2]【搜狐新闻客户端:渊品天下】
【订阅方式:通过手机下载搜狐新闻客户端——搜索“渊品天下”订阅】
[3]【新浪认证微博:@罗志渊】
[4]【微信号:文化学者罗志渊】
微信直接搜“罗志渊”加关注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关注。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