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孙思邈学养生,“十常养生法”练起来

(2021-12-01 17:15:38)
标签:

健康

文化

教育

时尚

收藏

分类: 科普生活

跟孙思邈学养生,十常养生法练起来

严循东摘录  2021122

古代名医中,最长寿者非孙思邈莫属,活到百岁以上。孙思邈的养生理论虽然博大精深,但操作起来简单易行,关键是要持之以恒。

古代名医中,最长寿者非孙思邈莫属。

关于孙思邈的生卒年,古今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享年102岁。

二、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辛酉(公元54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享年142岁。

三、生于南朝梁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享年168岁。

虽然这三种说法出入甚大,但即使取最小数,孙思邈也活到百岁以上。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一个人能活到这个岁数,简直就是活神仙了。

人的寿命长短,与先天体质及后天养生都有密切关系。可能有人以为,孙思邈是先天体质好,后来又成为大医家,懂养生,才活到期颐之年。

实则不然,孙思邈先天体质较弱,幼年时是个病秧子。他在《备急千金要方》自序中说: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因先天体质较弱,孙思邈立志学医。

小劳养生——不拘一格,随时随地可练

我国传统医学,不仅要治已病,还要防未病。《黄帝内经》曾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孙思邈进一步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把养生防病放在首位。

孙思邈的养生理论虽然博大精深,但操作起来简单易行,关键是要持之以恒。他说:道家养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小劳,就是强度较小的运动。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形劳而不倦常欲小劳,就是经常小运动,喜欢小运动,并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这种养生方法,可称之为小劳养生法。这种养生方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包括导引、吐纳、按摩、打坐、散步等,随时随地可做。

此外,孙思邈还独创一套十常小劳养生法

一、发常梳。古法是将手掌互搓至掌心发热,然后十指向后,由前额往后,经头顶、后脑至颈部,早晚各做数次。此法有醒脑开窍、安神定经、明目祛风等作用,并可防止头痛、耳鸣、脱发等,用梳子也有这样的功效。

二、目常运。先合眼一会,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转动,望向上、下、左、右四方,顺时针一圈,逆时针一圈。重复数次。此法能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对视疲劳、近视、弱视、老花眼等有一定效果。

三、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不要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叩齿次数不限。此法可促进消化酶分泌,防止蛀牙及牙骨退化。

四、头常仰。站立,闭目,垂首。然后慢慢抬头,先仰头,然后头向左扭,向右扭。动作要慢,不要太快,以免头晕。此法可改善脑部供血、供氧,缓解颈肩肌肉疼痛。

五、津常吞。孙思邈《养生百字铭》云:晨兴嗽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早上起床后,垂膝或盘腿静坐,闭口目,舌抵上腭,缓慢呼吸,待到口中有津液,便分两三次吞下。此法有补精益气、强健内脏的作用。

六、耳常鼓。孙思邈《养生百字铭》云:亥寝鸣天鼓。意为晚上睡觉前,双掌掩耳,双手食指压住中指,然后以食指用力弹向后脑壳,耳中可听到咚咚之声。此法有改善听觉能力、增加记忆力的效果。

七、腹常揉。双掌互搓至掌心发热,然后双掌交叉压于腹上,围绕肚脐搓揉,先顺时针揉,再逆时针揉。此法有增强肠道蠕动,改善肠胃功能的作用。

八、面常洗。这里的是指用手掌搓脸。暖手后将双掌覆于脸上,上下内外搓揉,搓至脸部发热。此法可改善脸部血液循环,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减少脸部皱纹。

九、腰常摆。站立,身体缓缓向左转,右手拍打小腹,左手拍打后腰命门穴。然后身体向右转,左手拍打小腹,右手拍打命门穴。此法有健肾固精,改善腰部疲劳的作用。

十、脚常搓。先用右手搓左脚,搓热后用右手拇指按摩左腿涌泉穴。然后用左手搓右脚,搓热后用左手拇指按摩右脚涌泉穴。按摩穴位时要用力,穴位有酸痛感为佳。此法有补肾温阳、调节失眠等作用。

以上十常小劳养生法是孙思邈身体力行总结出的经验。常常小劳使他一生充满活力,至90多岁时仍视听不衰,神采甚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