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崔骂官”折射了啥问题?
(2012-06-17 06:43: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百事论谈 |
“小崔骂官”折射了啥问题?
江苏天一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2012年6月16日
因为“乡村教师培训”活动,崔永元微博怒骂湖南省教育厅,在网上引起激烈讨论。梳理相关评论,赞同崔永元看法的人居多,但也有人认为小崔骂过了,或不赞成崔永元公益基金会的运作模式。而从此次崔永元与湖南省教育厅的“口水战”中,有更多深层次问题值得反思。
教育厅“三不”折射慈善之困
“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计划,是由崔永元公益基金发起的一项公益性活动。与前5期当地教育部门的“欢迎”不同,此次湖南之行受到了当地教育厅“不反对、不支持、不参与”的“三不”冷遇,也许是这种“无所谓”态度激怒了组织者,崔永元同样以“不努力、不作为、不要脸”作为回敬。双方唇枪舌剑的“口水战”招致社会围观,更引发了人们对慈善和权力的思考。
从表面看,“不反对、不支持、不参与”,表达是一种不温不火的“中立”与放任态度,但任何人都能从中读出“抵触”、“排斥”的不满意味。作为一方教育主管部门,缘何对旨在帮助当地乡村教师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能力的公益活动如此反感?教育厅没有给予进一步的说明,这只有靠公众的推测和想象了。教育厅也许基于以下考量:一是干涉了“内政”。教师培训乃教育厅的分内业务,如何培训是我的“内政”,不希望别人插一杠子;二是减少了“利益”。本来可以借教师培训向下收费或向上要款,如此的“免费培训”会不会对“有偿培训”产生冲击和诱导;三是影响了“形象”。外人来培训是不是反衬出当地教师队伍的素质低下或主管部门的培训不力;四是招来了“麻烦”。鉴于去年发生的“冒名顶替”事件,当地教育部门宁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透过教育厅的“三不”回复,人们看到了当地教育部门对民间慈善的误读和对部门权力的“护犊”。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向上伸手,而对外来的民间慈善多持“排斥”态度,生怕他们的出现让自己“丢脸”,让刻意掩饰的短板和缺憾“现眼”,进而影响官员政绩和当地“形象”。同时,在“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思维暗示下,公权力的持有者总是对外界的介入保持警惕与敏感,对歌功颂德者喜形于色,而对可能动其“奶酪”和涉嫌挑战其“权威”的活动,则一律持排斥态度。就崔氏公益培训而言,按照活动合作方负责人的话说,他们到各部门游说时,首先得到的回复就是“当地欢迎公益组织在此工作,但前提是不要添乱”,这显然是一种带有警告性的“谨慎欢迎”态度;而湖南省教育厅的“三不”更是直接的“不欢迎”表达。
崔永元伸张正义绑架民粹?
不可否认,崔永元之举,充满浩然正气。培训的是乡村教师,也是孩子的未来,尤其是山村的孩子。但任何好事,也需要“好办”,即遵循必要的程序正义——走正当的程序,不越权不越轨、不绑架舆论、不搞民粹化倾向。
客观来说,崔永元的活动,是民间公益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换言之,应该由民间公益组织自己依法依规进行活动,政府部门不宜代替民间组织直接发文和参与,所以,湖南教育厅的拒绝是有道理的。政府部门不是“万金油”,不是什么事情都要参与的,他们有自己的职责归属,做好他们的分内之事,才是回归本真之意。
遗憾的是,当湖南省教育厅合法拒绝时,让崔永元异常愤怒,继而在微博上大发批评湖南省教育厅的“三不”言论——不努力、不作为、不要脸。言辞激愤,正义之心的确可见,但看到这样的言论,再看到网友如潮的支持,的确有些不可思议。我们不允许官方上街擦鞋、扫大街,叫他们干好分内的事,但其依法依规不参合民间公益活动了,却又是另一张脸,这种“一碗水不端平”的做法,是难以服众的。
必须承认,崔永元是有正义之心,但其错在无视程序正义,以正义绑架了民粹,继而形成“多数人暴政”,而这种“多数人暴政”,显然缺失应有的理性。很不幸,湖南省教育厅成为一个公众发泄政府部门不作为的豁口,让之前所有政府部门不作为的“恶”,都被公众一股脑儿全吐给湖南省教育厅了。
民间公益需要政府做什么?
因为“乡村教师培训”活动,崔永元微博怒骂湖南省教育厅,在网上引起激烈讨论。梳理相关评论,赞同崔永元看法的人居多,但也有人认为小崔骂过了,或不赞成崔永元公益基金会的运作模式。无论持什么观点,似乎绕不开一个问题:民间公益组织与政府部门之间应是何种关系。
有人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民间公益活动离不开政府支持,否则难以正常运作。这是支持崔永元的人持有的一个典型观点。顺着这个逻辑,湖南省教育主管部门表示不反对,难免被解读为就是反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服务公益组织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有责任为公益组织提供支持或帮助。这其实是上述说法的另一表述形式。
这么说有错吗?从社会实际情况看,这似乎没什么问题。政府权力无所不在,拥有着强大的社会资源,政府部门不点头,民间组织能成什么气候?但这么认为的话,人们就不得不承认,那些具有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其运作模式合乎国情的正确选择。紧接着,人们还不得不承认,某些官方慈善组织财务不透明、捐款用途混乱,也与其运作模式无关,而只是管理上出了问题。倘若如此,近年来社会高度关注官方慈善组织发生的种种问题,呼吁放开民间慈善组织,又是为何?
显然,这里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把政府支持等同于政府应直接参与民间公益活动。问题是,如果让政府直接参与民间公益活动,还需要民间公益组织干什么?在这种运作模式下,究竟是政府部门还是民间公益组织才是主角?民间公益组织充当主角,而让政府部门跑龙套,有这可能吗?崔永元与湖南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恩怨”,其实就是在这里打上了结扣。与其说这是当地因各种原因不愿介入“乡村教师培训”活动,不如说这背后还存在着双方对民间公益的理解分歧。
湖南省教育厅为何拒绝崔永元基金会的“要求”,崔永元又为何大动肝火,目前许多细节仍不明晰。但可以肯定,“乡村教师培训”活动在各地实际上都是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联手进行。一定程度上讲,这仍是基于个人或组织道德自觉的一种运作方式。
政府部门理应支持民间公益,这一点没错。但要搞清楚的是,政府该如何支持民间公益。政府对民间公益活动,自然应持欢迎态度,并提供各种便利。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出资购买民间公益组织的社会服务,也不失为弥补政府职能欠缺的一种办法。但是让政府部门发公文,要求下属部门配合民间公益活动,或者直接参与其中,扮演民间公益组织的角色,这算不算最佳途径值得商榷。这样做,政府职能与民间公益很可能会重叠在一起,使得民间公益的面孔变得暧昧。
民间公益究竟需要政府做什么?很简单,一是不能给民间公益组织设置一些毫无必要的准入门槛;二是,对于民间组织搞的公益活动,政府部门应该尽可能得呈现出开放性支持的态度。能做到这两点,就不会存在什么民间公益活动离开政府部门配合就无法开展的情形。具体来说,就“乡村教师培训”活动来讲,其人员选拔以及名单公示与监督,其实也没必要必须由各地教育局来主持。事实是,由民间组织自行寻找合适人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很可能远比上述办法好得多。这个活动曾出现过教育局工作人员冒充乡村教师参加培训的现象,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