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碘盐善意结出“恶花”折射啥?
(2012-06-02 05:56: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百事论谈 |
加碘盐善意结出“恶花”折射啥?
江苏天一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2012年6月2日
无论是碘缺乏,还是碘过剩,人都会患甲状腺疾病。在满城皆卖加碘盐的情况下,人们选择的权利无疑被忽略了。
为了让患病的市民控制症状,有些医院开始售卖非碘盐。可是,购买非碘盐需要患病证明。也就是说,你只有在被加碘盐改造为病人时,才能拥有享受非碘盐的权利。这无疑具有浓郁的黑色幽默意味。
事实上,提供非碘盐的医院尚属于少数,大多数地区的人还无法购买到非碘盐。于是,网上大量流传着这样的帖子: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加碘盐变成非碘盐?此类文章虽然显示了民间的特殊智慧,但更多地折射出深重的无奈感。
据说,售卖加碘盐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市民得病,在食盐中加碘体现了关怀众生的善意。问题是,这种善意却结出了“恶之花”:由于未给市民以选择的机会,众多碘过剩者依然只能买到加碘盐,于是,各种各样的相关疾病开始折磨众多不知内情的国人。这说明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要你不尊重对方的权利,关怀就会变成伤害。即使我们拥有习惯于服从的灵魂,肉体也不会柔顺地接受所有强加给它的东西,相反,它会抵抗、生病、受难。显然,加碘盐致病问题是个符号,是意味深长的社会症候,折射出当下机制存在的欠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普通公民无法参与公共决策,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自1994年国家决定只售卖加碘盐之后,有关方面没有举行过听证会,让市民就此畅所欲言,更未设立有效的渠道来收集来自市民的反馈。也就是说,补碘是全民政策,可是民意却在其制定、推广、执行过程中处于缺席状态。与加碘盐有关的决策都体现为自上而下的命令,其关键词是“必须”:商店“必须”售卖加碘盐,各级部门“必须”完成推广加碘盐的任务,宣传机构“必须”强调加碘盐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普通公民的声音处于缺席状态---他们既无法参与相关的公共决策,也无法提出反对意见,更不可能监督整个过程。也就是说,在选择加碘盐还是无碘盐这件事上,普通公民没有决定权、监督权、批评权,只能承受“被决定”的后果。这个事实无疑提示我们思考相应体制的缺陷。
现在看来,这种自上而下的决定显然出了问题---不管是出于关怀众生的善意也好,还是拍脑袋的产物,抑或是为了某些部门和企业的利益,专卖加碘盐的行为无疑造就了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碘过量可以导致如下症状。
其一,甲状腺肿(IH)和高碘性甲亢;
其二,脑重量减轻,学习能力下降;
其三,精子计数减少,生育能力变弱。
正因为如此,欧美国家在推广非碘盐上态度谨慎,皆允许市民在加碘盐和非碘盐之间做出选择,从未实行具有强制性的政策。
相比之下,中国所采取的“一刀切”政策却忽略了地区差异和公民的选择权,已经造就了大量病人(笔者不过是无数不幸者之一)。目前,中国有5个省区人均摄入碘过量,16个省区市处于大于适宜量水平。可是,有关强制售卖加碘盐的政策并无松动之意。对此,民间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可是,面对以红头文件形式出现的国家政策,这些声音无疑显得微弱,总是很快就消失在国家叙事的强大背景中,难以产生实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