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豆芽“不归我管”折射出监管部门行政不作为
(2011-05-13 09:41: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百事论谈 |
毒豆芽“不归我管”折射出监管部门行政不作为
江苏天一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严循东
2011年5月13日
沈阳警方几天之内查获40吨毒豆芽,经检测,其中含有亚硝酸钠、恩诺沙星等。人食用含亚硝酸钠的食品会致癌,恩诺沙星是动物专用药,禁止在食品中添加。如何让市民能够吃上“放心豆芽”?沈阳市打假办会同公安、工商、质监、农委等部门专题研究监管问题。不料,会议上,各部门均表示毒豆芽“不归我管”,且各有理由。
其实,赤裸裸的“不归我管”背后,正是监管部门的行政不作为。
其一,这些部门的不愿“管”,并不是说不想分享查获40吨毒豆芽的荣光,而是在回避、掩饰此前监管缺失的责任。为什么毒豆芽总是能够“穿越”禁令,不断生产出来?监管部门的疏于管理难辞其咎。沈阳黑加工点老板被拘留时,为什么敢说“大家都这么干凭什么抓我”?嚣张的态度只是表象,而长期以来食品制作秩序混乱、缺乏监管的现实才是根本。
其二,这些部门乐于坐而论道,仔细辨析部门执法中的细微枝节,甚至还论及国家层面市场监管的职责划分不清,却浑然忘却自身最基本的履职。
那么多的监管部门,果真管不住小小的豆芽吗?既然警方能够在3天之内查获40吨毒豆芽,也就说明,至少在这个产业链上,制假者隐藏的并没有那么深。其实,说到底,正是一个个部门作壁上观的行政不作为,“不归我管”,才使得市场失序、道德失范。
而与“不归我管”的推诿相对应的,则是相关监管部门十分热衷的罚款行为。此前媒体披露,少数监管部门和工作人员竟然将能不能创收作为管与不管的取舍标准,甚至存在为利执法的腐败行为。可以说,“不归我管”与“为利执法”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罢了,从“不作为”到执法腐败,其间的距离并不遥远。
社会生活的复杂而导致的专业分工,使得单个机构包揽所有事务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分段监管就是这种社会分工下的产物。如果因为这几个机构相互推诿责任就质疑分段监管模式,这倒也未必。
由此可见,分段监管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各部门的相互卸责,关键在于后续的问责是否到位。在理顺各部门职责的同时,在面临具体的个案时,比如“毒豆芽”,也必须把责任分配到各部门头上,否则,就无法避免好事“人人都管”、坏事“人人不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