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首博,看北京”亲子读书会
这次的亲子读书会主题是“逛首博,看北京”,与以往不同,我们走出了图书馆,走进了博物馆。宝儿一直在问首博是哪里,那里有什么,有动物吗,我们看什么?俺告诉他首博就是首都博物馆,我们要去那里了解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认识他的历史。首博也是俺一直想去但还没去的博物馆,所以那天我们前所未有地提前半小时来到读书会。

西城区青少年图书馆的潘馆长介绍了组织这次首博读书会的初衷,许萌姐姐给大家讲了活动安排,合影留念后,我们的首博参观正式开始。

我们这次参观的是位于首博四层的老北京民俗展,跟着首博的讲解员,我们真实体验了一把老北京的生活。上面这组照片讲的是老北京的婚俗,从迎亲的队伍到婚房的布置、物品的摆放,每一样都是极有讲究的,每一样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很多习俗都是俺没听说过的,嘿嘿,跟着宝儿俺也长了一把见识
。比如这床上的被子必是一红一绿,寓意红男绿女,这桌上的摆设(枣、花生、栗子、桂圆等等)寓意着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等等。

再看这个,这是老北京里送水的人(当时没有自来水,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全靠人力,一车一车的送),尊称“塞儿爷”
。老北京人说话客气,称呼人喜欢加个“爷”字,而这“塞儿爷”更体现了老北京人的智慧和幽默。这“塞儿爷”的由来源自这运水的手推车。运水车上下都有口,上面装水,下面放水,上面用盖子盖着,下面用个塞子塞着,“塞儿爷”也就由此而来了。

再来看看老北京的小孩子有哪些习俗吧。看看这小帽子,漂亮可爱吧,这也是有讲究的。男孩儿带的是虎头帽,寓意小男孩儿虎头虎脑、生龙活虎;女孩儿戴的是莲花帽,寓意莲花般的纯洁。看,讲解员在问带虎头帽的举手,俺家宝儿同学手举得老高
。最后一幅图是孩子在过洗三礼时用到的,鸡蛋、大枣、花生、桂圆、铜钱、大葱。哈哈,据说办洗三礼那天要把这颗大葱高高扔过屋顶,寓意这个孩子将来聪明过顶。嘿嘿,种种说法都饱含着大人对新生儿的美好祝福。

再来看看这过节的习俗。左边这些铜钱就是老北京的小孩儿们收到的压岁钱。当时的压岁钱和现在不同,不是流通的货币,而是专门的压岁钱,所以大小、形状各异,上面的字也不尽相同,大意都是驱邪降福之类的。右边是过节时才用到的小物件,这长长的大糖葫芦只有长甸庙会才有;红花,女孩儿的大爱。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关于祝寿的习俗。何时给长辈办寿、如何办寿,从寿堂的布置摆放到各样小物品的使用,那讲究真是极多、极细,也体现了老北京人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道。

参观完毕,我们的读书会正式开始。读书会安排在地下一层的七彩坊,当天的故事都是和老北京的历史、习俗、生活等有关的。第一个故事是诗源妈妈带来的《跟姥姥去遛弯儿》。故事以小朋友胖妞跟姥姥遛弯儿为主线,串连起北京的地名、饮食、风土人情,很巧妙,也很有生活气息。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时孩子们已经从最初的分散状态向中间集中。

第二个故事是救场故事,因为要讲的书当时不在,所以莹莹妈妈脱离书本讲了一个《狼大叔的红焖鸡》的故事。绘声绘色的故事吸引了在场的大小朋友,不但救场成功,而且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了过来。

噔嘣噌,书到,第三个故事,正牌《京剧猫》登场。开讲前,莹莹妈妈询问了在场的小朋友,知道京剧吗?听过京剧吗?听过武松打虎的故事吗?情况很不乐观,这群喂绘本成长的孩子对此一无所知。尽管如此,莹莹妈依然把故事讲得风生水起。《京剧猫》以猫为主人公,完全拟人化的手法,让一群猫在京剧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场《武松打虎》,把京剧演员台前幕后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群不知京剧为何物,也没听过武松打虎故事的孩子完全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最后,全部聚拢过来,弃坐而站,围着莹莹妈妈,仰着小脸投入地听着故事。这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好故事的力量,好的讲故事者的力量。佩服,由心底而生!
读书会结束了,不光是孩子们意犹未尽,就连我们也深深回味。感谢西城区青少年图书馆和葫芦爸爸精心策划安排的好活动,感谢各位台前幕后辛勤付出的义工们,你们的付出让孩子们体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读书会。深深感谢!
更多最新动态欢迎关注小宝儿妈的微博

PS:因为工作原因这篇文章更新得很不及时,有负重托,见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