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影视档案》节选之十五:贺岁片

(2012-05-23 20:42:39)
标签:

贺岁片

冯小刚

张艺谋

一声叹息

没完没了

娱乐

分类: 中国影视档案2000-2011

 [贺岁片]  内地贺岁片的历史并不久远,但抢占传媒风头却兴盛不已,而它的市场效益和投合观众心理却是有目共睹的。剖析贺岁片的来龙去脉,不难看到商业因素在如何侵袭推进并逐渐占据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的演进过程。实事求是地说,贺岁片的兴盛是值得肯定的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贺岁片把此前中国电影电视已经掘开的娱乐通道拓展开挖得更加宽阔。这样的电影自然投合时宜,赢取票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所以,初始阶段的贺岁片是电影走出传统老套值得赞扬的现象,而适应市场需求则是转变的根本。

贺岁片的先天不足自然是艺术屈从市场的俗套和无聊,为了讨好时令、节庆人心、和大众需求,创作的规则就和商业法则息息相关,喜剧构架的单一化也成为基本规则。绵延几年的贺岁片已经扩展但失去了创造性,俗套导致贺岁片的滥情无聊。贺岁片多为喜剧片,热热闹闹逗人欢欣是喜剧的本务,但事实已经证明,仅有宣泄是不够的,好看而能耐看才是高招。耐看即有嚼头,能让观众不仅图一时之乐,过后还能留下回味余地,成功的分值才能高扬。但在能否使喜剧既好看又富含情感内涵上,是标示着喜剧品位高下与否的。至今的许多贺岁片还没有在这一点上进一步发挥,倒是一味迎合想像中的大众要求,只求欢跃喧闹,导致艺术的庸俗化。所以,市场支配艺术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没有艺术内在支持的电影,无论是贺岁还是其它,都难以实现市场长远价值,更不用说艺术的独立价值。

与前一年的贺岁片大战相比,1999年底——2000年初的贺岁片相对平静。由于上一年票房收入的压力,众制片商对贺岁市场的承受力发生质疑,这一年内地制作的贺岁片数量明显减少。除冯小刚的贺岁片外,还有《相约2000年》《给你道喜了》等并未发生太大影响的影片。由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投资、冯小刚导演的第三部贺岁片《没完没了》在这轮没有对手的角逐中,全国票房3000万元。而其他贺岁片,都是反应平平,还有一些因质量太差,许多省市的电影公司怕赔钱根本就不予引进。专家认为,这些贺岁片,主要是用逗乐取悦观众,学了冯小刚的“相声电影”,却缺乏冯小刚找“戏料”的能力,根本吊不起观众的胃口。

2000年底,借着“千禧”的光,各大制片商再次加入到贺岁片档期的征战中,不过票房成绩并不理想:张艺谋导演,赵本山、李雪健、董洁等人主演的《幸福时光》全国票房550万元;安战军导演,梁冠华、朱媛媛主演的《美丽的家》全国票房600万元;梁天导演、曾志伟等主演的《防守反击》全国票房600万元。另外还有如《考试一家亲》《大惊小怪》等。好像电影人整年都歇着,憋着劲头在岁末的时候来个百米冲刺,希望在电影市场上拔得票房头筹。因为跑得太快,难免心慌、气短,人们不敢奢望这岁末的冲刺能有什么大收获,中国电影市场需要一种正常、平稳的发展势头。

冯记产品第一次在贺岁市场中缺席。冯小刚在9月中旬早早推出《一声叹息》,在全国各地累计创下1800万元的票房。票房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辉煌,但是相对于票房平平的国产电影仍然是一个较好的成绩。冯小刚对贺岁片的品质有过这样一个鉴定:“把它放在不是贺岁片的档期仍是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放到贺岁片档期它就如虎添翼,这样才行。”诸多导演都想来填补冯小刚退出后的那片空白,但最后他们不得不承认,《一声叹息》分去相当一部分的贺岁票房。冯小刚在中国电影界中的份量,正在逐渐明确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