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档案》节选之十四:降价
(2012-05-23 20:40:13)
标签:
降价电影发行票价风波成都娱乐 |
分类: 中国影视档案2000-2011 |
[降价]
也许是幡然醒悟,看到降价依然可以保持票房上升,全国的电影发行行业蠢蠢欲动。时隔不到两周,郑州电影发行行业作出了最快的回应,推出“2元看进口片”的举措,郑州降价的势头令业内人士发出了惊呼:如此这般会导致全行业的滑坡。中影公司面对这样的局面也是始料不及、进退两难。但是降价的呼声,加之票房收入的诱惑,许多地方还是“铤而走险”,纷纷推出降价措施。
先是南京,后是珠海,再是哈尔滨,最后到辽宁、广州、昆明,降价之风遍吹中华大地。12月初,中影公司和国家电影局负责人相继表示支持电影票降价。12月10日,经过两天的讨论,中国电影制片人、电影导演、城市影院三大业界协会在成都联合发表宣言,肯定成都5元票价举措,并呼吁改革中国电影制度。在全国电影行业中属于高消费的北京市场,在年底也坐不住了,决定从12月18日起,京城首轮影院票价将下调20%。每天的早场,影院将实行半价售票。每逢周二,影院全天将实行半价。紧接着一直按兵不动的天津也采取降价措施,在12月18日天津市电影公司公开宣布:从12月22日开始,天津市电影票价将整体下调50%左右,观众花5—6元钱便能看到最新的进口大片,这次调整票价从2000年12月22日至2001年2月底为试行期。
降价!降价!中国电影市场一片“降”声。
对这次从成都开始的5元票价风波评价不一。对票价的争议透射出观念的问题,商业强权主宰电影创作的背后是过于忽略艺术创作的价值。什么样的票价是合适的?从理论上看,更多人看电影,票房就多,这是兼顾观众和票房统一的思路,所以票价理当适当,然而现实则完全是纯商业的思路:高票房则哪怕观众少,价值也就高,这种毫不顾及观众的思路,证明电影经营业走到了多么刻板的一面。人们早已看到许多电影院宁愿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看一场电影,也不愿降低票价吸引更多人入座.也有人认为:看电影的观众就那么多,票价如何无关大局,有人甚至认为,现有物质水平下,高票价对于有心看电影的人并不嫌高,降低票价既不会赢得该来看电影者的青睐,也不会引来其他的观赏者。尽管这场降价风波很快平息,但它至少标志着21世纪中国电影观念变革的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