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
(2013-07-09 14:06:59)
标签:
体育交流 |
(一)问题的提出
1、运动形式:大肌肉群能参与活动和周期性的、长时间的、有一定强度的、以有氧代谢为主的活动。如跑步、游泳、划船;骑自行车、跳绳等。
2、练习强度:能达到最高心率的60%至90%,或者是最大摄氧量的50%至85%。
3、锻炼次数:每周3至5次。
(二)理论依据
1.最大摄氧量通过训练只能提高5—25%。其他95-72%主要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个别人通过训练则又可提高25%以上,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这些情况通常是因为总体重和脂肪重量的下降,按每分、每公斤体重毫升计算最大摄氧量,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起始的健康水平太低,因此锻炼后有较大的提高。
2.最大摄氧量的提高与训练次数有关。实验证明起码每周要保持三次的训练,如果每周少于两次训练,最大摄氧量的变化不显著。
3.要想改进身体的组成,使去脂体重(净体重)的比例增大,每周的训练也不能少于3次,每次至少持续20分钟,缩小所消耗的热量每次应接近300千卡。如果每周训练4次,则每次消耗热量应接近200千卡。
4.提高最大摄氧量的最低阈值。应为“最大心率储备”的60%左右(50%的最大摄氧量)。最大心率储备是指最大心率与安静时心率之差,再加上安静时的1/2的心率。对青年人来说大约相当于心率达到130-150次/分的水平。老年人此值可低至:110-120次/分(阈水平的心率绝对值与年龄成反比)。
5.持续训练是保持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停止训练两周,工作能力就会显著下降,停止10周至8个月后,健康状况就会回到训练前的水平;停止训练4周到12周,已提高的心脏、呼吸健康水平可下降50%。
6.初次练跑每周三次以上;每次超过30分钟,有可能引起足膝的损伤,为此可选用不同的项目进行交替练习。
7.最近研究表明,年龄不是耐力训练的障碍。中老年人最大摄氧量的变化与青年人相似,只是年龄大的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适应训练;尽管最大摄氧量有随年龄增大而下降的倾向(可能是总体重和脂肪重随年龄而增加)但有材料证明,耐力训练可以改变这种倾向。
8.力量训练不能提高最大摄氧量。最近的试验表明,采用中等负荷的循环力量练习;每组重复10-15次,组间休息15—30秒,最大摄氧量没有变化或只有很小变化。
9.短期的训练不能提高人体的有氧适应能力,最少需要10周到20周才能见效。对成年人来说,每周训练不应少于2次;每次不应少于10分钟,否则,不能起到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的作用。
(三)美国运动医学的库珀(Cooper)博士制定了提高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原则。
1、在最初训练时必需使大肌肉群也参加运动,如腰部和上臂肌肉。
2、保持大肌肉群持续不断的、有节奏的、数十分钟以上的运动时间。
7、每次训练的时间,开始时每次训练5—12分钟比较适宜,逐渐地延长到20-30分钟。
8、提高有氧代谢的训练项目,最好是快走、跑、游泳、骑自行车、越野滑雪或有氧舞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