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恕俭第520首课文歌:杜甫石壕吏

标签:
梁恕俭每课一诗诗意创生教学设计课文歌杜甫石壕吏 |
分类: 每课一诗 |








《石壕吏》小组合作导学单
同学们好,梁恕俭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杜甫的《石壕吏》。请课代表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组,每个组在独学、对学、群学的基础上,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问自答或自编自演,也可参考我的问题提示,创造性地展示所得、所惑……展示过程中,最好能与其他组的同学形成互动。
一组:认识作者
唐代诗人杜少陵,主义树高峰。新安石壕潼关吏,张牙舞爪逞。
新婚垂老无家别,逆来被折腾。可怜才八斗,难挽盛唐向离崩。
1.把“诗圣、现实、顺受、暴凶”填入相应空格里,大致说说诗意,把你读不懂的词句与同伴商讨。
2.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瑰丽精彩,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请用第一人称,对杜甫做60秒钟左右的介绍。
二组:通晓大意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三组:猜读背诵
暮投村,有吏夜。老翁走,出门看。吏呼怒!一何苦!
听妇前:三男戍。一男至,二男新。存者且,长已矣!室中更,惟有孙。有孙母,无完裙。老妪力,请夜归。河阳役,犹得备。夜久绝,如闻泣。天明登,独与别。
四组:老妇哭诉
孤儿寡母,食不果腹,黎民百姓吃尽苦。纵作奴,莫侍虎,伤心俩儿已入土。
战争残酷,死伤无数。逃,是死路;应,是死路。
3.假设你是那位老妇,三个儿子应征去打仗,已经死掉了两个,你会对剩下的儿子说些什么?4.假设你是电影导演,正拍摄《石壕吏》,该用什么样的配乐和环境来表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请为“老翁”和“作者”设计一段对话,情境再现他们会怎样道别。
五组:改成律诗
兵荒马乱穷人惨,鸡犬不宁官吏蛮。老妇哀求难止怒,亲儿战死仍索参。
白描手法泣幽咽,对话双关告隐瞒。听罢犹得备晨炊,汪洋亦难寓心酸。
带领全班同学读熟这首诗,并就“官民对比”“明暗结合”,作者“藏问于答”,百姓“苦不堪言”,谈谈你们的理解和感悟。
六组:角色转换(石壕妇)
家住石壕村,官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暗思忖:三儿已死俩,铁石亦怜悯!
呼声满怒气,翻锅又倒盆。乳孙受惊吓,飞往怀中奔;儿媳衣破烂,咬牙不敢恨。
老妇泣哀求,传宗留条根。实在难复命,让我去打拼。急应河阳役,犹得备餐饮。
本是讨饶语,恶吏竟当真。五花大捆绑,失去自由身。征战有多苦?泪眼数新坟。
附:《在柏林》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战争会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