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资料备份:“双减”下数学教学策略

(2022-07-20 19:13:05)
标签:

双减政策

教学策略

增加兴趣

兴趣培养

数学教学

分类: 教师报•研究院

“双减”下数学教学策略

摘要【减负的出路在增趣,增趣的本质靠自主,自主的要诀是激活,激活的策略多探究,探究的法宝是合作。】

关键词:双减  数学素养  兴趣培养

“双减”背景下,更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减负的出路在增趣

试想:老太太抱着孙子爬楼和扛着一袋白菜爬楼,即使孙子和白菜的重量一样,后者也明显累得多,何故?抱孙子是兴趣,扛白菜是负担。

鉴于此,减负不是减课时量,而是增加兴趣。当学生不喜欢学习时,哪怕每天上半节课,都是负担!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与“乐之”都强调了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兴趣才是减负后的根本出路。

如何让学生“好之”与“乐之”呢?关键在“三有”:有趣、有用和用关。

“有趣”自不必说,没有比兴趣更好的驱动力;“有用”也无需论证,世俗中人都是功利的,越是有用学生越爱学——教学就是在学习与应用之间搭桥梁,“学的”都是立即要“用的”,并且是在“应用”中学到的;“有关”呢,这一点却被许多教师忽略了——殊不知,“有关”是比“有趣”和“有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因素。倘若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旧知有关,与学生的生活有关,最好再能与学生本人有关,可以断言,没有哪个学生不喜欢学习。

五年级数学《用字母代表数》,死板地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因为学生会纳闷,好好的“2+3=5”,干嘛要写成“A+B=C”呢?学生不理解用意,自然没有学习兴趣。如果课这样上……教师故作玄虚地与学生逗乐:“同学们知道自己父亲的手机号吗?”学生纷纷表示知道。“那好,请拿出纸笔,做一道四则运算题,题目的答案将会很神奇……把您父亲手机号的最后一位数乘以2;然后加上5;再乘以50;把得到的数目加上1772;减去你出生的那一年;90%的同学会得到一个三位数的结果,第一位数字是父亲手机的末位数,后两位就是你的年龄。神奇吧!

神奇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用字母来表示数:

设手机最后一位为X,出生年为Y,可得:(2X+5)× 50 1772-Y

再化简可得:100X+(2022-Y)

2022去减你的出生年,结果一定是你的年龄,而在座的年龄也一定是个两位数,所以,X不管是几,乘以100,一定出现在百位数上。这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的妙用!

这种设计,满足了“有趣、有用、有关”,学生学得愉快而高效。

二、增趣的本质靠自主

“双减”政策出台的原因很简单,本应该让学生主动求索,自发进取,而应试教育习惯性地将学习变成了高压灌输——知识、方法、思想,乃至一切行为都要用灌输的方式来处理。导致了学习变成了外部逼迫,而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追求。

可以这样打比方:学生就像小毛驴,学习就是赶路。理想的教育是在不远的前方摆着青草,让学生“信驴由缰”,自由奔驰;中等方略是苦口婆心地告诉“毛驴”,前方有吃不完的青草,再用根绳子拴着笼头,生拉硬扯;最次的做法是,要到哪里去毛驴不清楚,“主人”扯不动绳子就掉过头抽驴屁股——厌学由此产生。

教育部颁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第二大块就是自主发展。“自主发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给他们提供自我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把表达的自由教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让学生变成真正的学习主体,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尝试体验、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

学到终极看自主。马斯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越是在自主状态下,独立地发挥出潜能,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越有成就感,越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自我实现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帮助人满足这种追求,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体验最大的快乐。

只有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辨、学习整理归纳,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能力。理想教学要想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欲望,前提就是归还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只有自主,才能解放学习力。就像当年“生产队吃大锅饭”和“包田到户”一样,生产力的高下不言自明;强制学习和自主学习,学习力的优劣显而易见。

自主学习需要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教师讲,学生记”为“自主合作探究”。理想的师生关系——学生是教师的同僚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课堂的主宰而不是作业的奴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获取新知,锻炼能力,并在不断进取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自主的要诀先激活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生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而引起发愤学习的一种学习动机。它包含了三方面的要素:尊重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和创造社会价值的需要。满足这三种需要的要诀是先激活。

采用多种方式,激活成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措施都无济于事。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让学生走上讲台,体会成功的满足,不失为激发学生内驱力的好方法。让学生用“旧知”去发现“新知”,在寻求知识中体验进步的喜悦,在讨论理解知识时体味学习的乐趣,在得到教师的指点肯定赞扬时去获得成功的快乐。

设计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

认知冲突是人的认识和经验与所面临情境之间的冲突和差异。这种认知冲突给人以新奇感,富有吸引力,产生求知的冲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

学生的求知欲望,来自他们对知识的饥渴感。孟子说:“饥者甘食,渴者甘饮。”俗语也说,饭是饿了好吃,茶是渴了好饮。因此,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关键是尽力强化他们对知识的饥渴感。

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根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棍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一定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根适当截取一段后,与另俩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棍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这样的教法……学生的思维自然被激活。

四、激活的策略多探究

新课标特别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区别和联系。作为教师就是要着力营造一种相互信任、互相欣赏、乐于表现、乐于表达的氛围,要把握好探究的时机,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励他们边做边探讨,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一是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二是要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三是在换位思考中提升探究的乐趣。

如在教学《乘方运算》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将一张纸对折,然后再对折,三次后折叠的纸有多厚?学生很容易想到折叠三次后的纸也没有多厚,想当然地认为折叠20次的纸也没有多厚,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大胆的猜想,有学生认为有50厘米厚,有学生认为一米多厚,有一个学生大胆地猜也不过认为有10米厚……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后发现折叠20次居然有十多层楼高,这大大出乎学生意料,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探究,思维被激活。

数学的核心是思维,因此,我们不应追求表面上的花哨和热闹,而应力争把外显的认知内容巧置为内在的思维对象,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激起思维的浪花,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认知方法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引导学生猜想同一弧所对应的普通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想,再到严格的理论证明,体会到由特殊情况下的猜想到一个定理的诞生过程,让学生有一种发现新大陆的成就感。这样,学生自然有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探索欲望。

探究,让结论在过程中自然生成,让抽象理解变为活动体验探究。探究能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探究能让思维向更深处延伸。无数的探究实例表明: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舞台,他们会创造一个个奇迹。为学生搭起探究学习的舞台,这是我们教师的天职。

五、探究的法宝是合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正确的教育方式,尽力不与个别人发生关系,而只和集体发生关系。

合作学习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能真正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靠。

合作的实质是相互学习,满足个体认知、交往、审美的需要,组员可以通过优异的表现来获得尊重。合作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助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寻求答案时,他才会懂得该怎样合作。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合作爆发威力的秘方。

例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这节课时,我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非常轻松地和学生玩起了算术游戏。我请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将这个数乘以3除以2加上5,再减去这个数与12的和的一半。为了体现公平性,我挑了一个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和我一起与全班学生PK,而且特批准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我把计算“秘诀”传授给我的合作者,他每次都是提问的学生话音刚一落下,结果已经脱口而出。这一下子引起轩然大波。同学们对这一“秘诀”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话锋一转,非常顺畅地就进入本课的主题——合并同类项。

学习上的成功是最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并自愿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每学期、每单元的开始都可以让学生自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确定相称的竞赛对手,开展“结对子赛”并通过及时批阅的作业,课堂前5分钟的基础练习,课堂上的小测试等,使学生能经常从这些机会中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教学时,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智力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的坡度和进度。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灵活调整教学要求,采取分层教学,对能力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布置难易度不同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程度上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最终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可喜转变。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培育学生的成就感,要做到低起点,高要求,从简单处入手,从细微处入手,平时提问题,出考卷,要注意循环渐进,分层要求,把握好难度、梯度,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一有进步就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他们,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培养信心。另外,对作业中的失误,不能责怪、讽刺,而要耐心地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错误的根源,然后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信心和兴趣。

 总之,在“双减”新政下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