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师兄写的郯城师范学校

标签:
郯城师范美澳学校师范生活美好的回忆学生时代 |
分类: 闲情杂记 |
感恩永远的郯师
房崇晓
深秋,天高气爽的时节,我又一次来到美丽的郯地。
我来,非是慕名古城来,也非是为某子公园来。我来,我来这儿,来这儿的郯师故地,是寻我曾经的一帘幽梦,以圆别离后多年的梦绕魂牵。
哦,郯师,我的母校。明明知道,在世纪之末官方的史志上,你已成为不带半点情感的字符,然总觉得你的灵魂还在,不知怎的,忆起你,总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母校,我离开你太久了,久得连我自己都难以置信。这么多年来,工作生活的地方,其实离你并不算太远,仅仅隔着一道武河,一道沂河,大约三十来华里的样子。真的没有想到,走时用时不足一个时辰,来时,我竟走了足足三十又六年。
期间,也曾几次穿城而过,由于或这或那的俗事都错过了机会。自己无奈欺骗自己:母校,大概或许还是如此吧,下次一定来。没想到,这一拖,竟一直拖延到今天才兑现心中早已许下的诺言。
今天,犹如三十八年前的今天,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我来了,来看我的母校——曾经的郯城师范。
啊,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哦,郯师或许依旧,饱经“岭南香”的人生,还能万里归来仍少年吗!我在心里,问我自己。
初识郯城师范,记忆里的郯师,坐落在郯城的北关,介于城乡的结合处,从老汽车站北行三里许,就到了。这是我所熟悉的,毕竟往往来来了二三年。
校园紧靠国道,开门朝西。进门后,是一条东西方向的通道,两边长着高大的行道树,虽是九月,枝叶依然茂密,阳光偶尔从枝叶的缝隙漏下斑驳的碎影,让人感到亲切舒适。
通道的尽处是宽阔平坦的操场,该是我们初中学校操场的数倍吧。
路南,数排起脊的红砖瓦房,是教职工和部分学生宿舍,房前屋后栽满了白果树。
路北,矗立着一座巍峨的大楼,窗明几净。那时,恰巧正是课间,凭栏或依或立着高一级的同学。教学楼后则是师生的食堂。我们班的宿舍则在校园的东北角上,二排最东头。
整体上看,郯城师范,布局合理,清疏明朗,给人舒适而无拥挤、放松而无压抑之感觉。
来春,我们班在劳动课上,曾在舍前栽了一排梧桐树。结果只有我们宿舍前的一棵成活了。走时已亭亭如盖,可以为我们遮阴了。古人曾喟叹:“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是啊,三十八年过去了,不知这棵梧桐还在否?若在,也该枝干粗壮,绿叶婆娑了吧?
我心忐忑,近“校”情更怯——
近了,走近了。虽早知道,你现在已是美澳学校,心理上还是一时接受不下来。这哪里还是我记忆中的校园,一座挨着一座富丽堂皇的大楼拔地而起,比我记忆的母校阔绰多了。
我从西门兜兜转转来到北门,眼前所见,再也没有了熟悉的风景。郯师,我的母校,旧时风景今何在,物换星移几度秋呵。
但郯师,我的母校,美丽的校园,我无法忘记,你曾经的存在!
对于我而言,你是我人生路途上的拐点,职业生涯的起点,精神家园的支点。我身我心早已烙满郯师元素的深深印记,无论何时何地,皆以郯师学子,为不胜荣耀!
三十多年前,我带着满身的阿里下巴的土腥味,来到这里。三年的时光,虽未洗尽铅华,但我已不再青涩,我是带着你丰厚的馈赠,收获了满满的自信折回故土。一呆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多年里,虽不曾辉煌,不曾耀眼,但至少也未给母校丢脸!
感恩母校,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配套设施……给予了学子最好的师范教育。
不信?以我们班的班主任为例,不光课讲得好,大球小球也都玩得滴溜溜得转儿,尤其二胡,拉得如行云流水,让人如痴如醉。专业的音体美老师更不用说了。
每年的春秋两季校运会,五一、国庆、元旦联欢会,精彩迭出,美不胜收,至今历历在目,回味无穷!
是的,我们有幸恰逢:那是一个激情四射的时代,那是一个无私奉献的时代。
我们潮气蓬勃,如饥似渴,崇尚理想,憧憬未来……
郯城师范,你无愧历史赋与你的使命!你是临郯苍(兰陵)沭几县教师的摇篮。你的历史地位,你的卓越贡献,必在临郯苍(兰陵)沭大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今人所津津乐道,为后人所真诚怀念。
我至今仍珍藏着,郯师精巧的饭票、茶票,珍藏着忘记了归还的图书借阅证,珍藏着别离校园时的纪念册……岁月月可以衰老青春红颜,但无法掩埋曾经鲜活的记忆。
是的,我爱去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借阅览室的一角,不自觉地摒弃身外的喧嚣浮躁,沉浸在无声但又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平常,爱去当时离校不远的教育局驻地,那里不仅有品种繁多的月季花,让人赏心悦目,更有一方不大的假山水池让人流连忘返。假山虽小,气势却非凡,峥嵘嵯峨,令人叹为观止。池中数尾金鱼,或潜或浮,姿态可怜。就这样无来由地席地而坐,享受着岁月静好,静等花开。
当然,学校后面的苗圃园林,也是我们大家爱去的另一个好地方。草木葳蕤,绿林成荫,鸟语花香的世界,三三两两的游者,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l紧挨着园林的是一条小河,清波涟漪,春光里,我们踏岸而行,踏岸而歌,尽情释放没有拘束的自由,放飞梦想和青春!
是的,在郯城师范学习的三年时间里,结伴漫游过郯地马陵,凭吊过马陵之战的古战场,立在山腰或桥头,欣赏过波光莹莹的沭河、沂河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的山川,勤劳的人民,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我记忆中宝贵的财富。
所以,我爱兰陵,也爱郯国故地。
不知怎地,出外一开口,总是有人问我,是否是郯城人?
也许是我曾在这里生活过,也许是我的家乡紧挨着郯地吧?外人听来,总带有轻微的郯城西乡的口音。其实,这都不重要。我实实在在这里吃过郯地的稻菽,喝过郯地的泉水。
所以,郯师,我的校园!郯地,我学习成长的地方,说是我的第二故乡,没有什么不可以。
美不美,郯师的水;亲不亲,郯师的人。
我在旧地徘徊,我在新街徜徉,欣喜地看到,郯地的变化,日新月异,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心里真诚地默默祝福:愿古老的郯城焕发青春,再创辉煌吧!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地挥挥手
不作别西天的云彩
因为,郯师,你是永远的郯师,我亦非匆匆过客。
道声珍重,郯师,郯地,我会再来!
再来,寻我曾经的一帘幽梦。
作者房崇晓,原郯城师范八三级二班学生,现供职兰陵县二庙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