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在思维碰撞中“发”“生”

标签:
梁恕俭诗意创生教学法活动任务单徐建平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
分类: 高效课堂 |
让学习在思维碰撞中“发”“生”
浙江衢州
多次听梁恕俭老师的课,他的观点很有意思:
语文=理解+表达+文化
学习=发现+转化+生成
学习不是物理的位移,而是化学的反应;教师不能做知识的搬运工,而应做生成的催化剂。
没有创学就没有精彩,最好的课堂是把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发现,在展示生成中分享……
梁恕俭老师上课喜欢“装哑巴”,他让学生去发现,去生成——让学生把疑问、见解、感悟在组内分享。

他的课已经形成了模式,姑且称为“诗意创生教学模式”,那就是将学生分组搞合作学习,再把课文内容变成六项“活动任务”,由各组分工完成后,再展示共享。展示过程中,可以提问、互动,观摩的同学也要质疑、补充、点评。

读懂《秋天的怀念》,必须了解史铁生,这叫知人论世。梁老师介绍作者的方式很特别:命若琴弦泣血歌,尿毒瘫痪又如何?直言仗笔走天下,著作等身胜拜佛。用梁老师的话说,左边是“理解”,右边是“表达”,限时5分钟,让学生在理解、表达中发现、生成。

梁老师讲座中经常讲“睡不了”和“睡不着”:学习不是告知,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品味,去思考,去提问……教师告诉学生的,学生漠不关心;学生自己发现的,他会刻骨铭心。

梁老师写过一本书,叫《角色教育》,学生如果真能变换视角,角色入境,甚至与课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那理解一定深刻得多。

“每课一诗”是梁老师教学最大的特色,这样的诗歌他吟了数千首,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囊括了各个版本的所有教材。你看尾联:大爱无痕何所拟?一坛一树一琴弦。“一坛”——《我与地坛》;“一树”——《合欢树》(高中要学的);“一琴弦”——《命若琴弦》;恰是史铁生的三本X表作!

梁老师的课件做得很用心,也很美观。每页PPT上面的这六个栏目,都是带链接的,点击即可快速切换。时时在线,又让本节课的内容一览无余。课题是《秋天的怀念》,那这位母亲到底是个啥样的人?“根据关键词找相应的细节”和“根据细节概括母亲的形象”,双向一包拢,母亲的形象就具体可感了。再说了,学生寻找“牵挂”的细节就得反复读课文,去推敲,去辨析,去表达。而梁老师的《写给史母》简直绝了,表达精准,恰如其分,朗朗上口,耐人寻味,还全是课文中的词。

梁老师现在已经不满足“每课一诗”了,他还追求“每课一歌”……你看这个歌词,写得多有味道,即使唱不出来,深情地朗诵一番,学生也会被感动的。

不管多媒体如何发达,板书的重要性无可取代。而好的板书要有视觉冲击力,要有匠心,要让学生过目难忘。这个板书简约而不简单,猛一看就是一张哭丧的脸。
大家可以百度搜索“梁恕俭”,他的新浪实名博客里有初中六册146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值得借鉴学习。
前一篇:恕俭备课: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后一篇:梁恕俭:谈读书与不求甚解